如何搞好高考地理的第二轮复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如何搞好高考地理的第二轮复习
备战高考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周密复习,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运用已具初效。而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能力考查,因此,必须展开有序的第二轮复习,为学生打造出层次分明、稳固实用的应考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才能深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重视回扣双基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可将知识分为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回答“是什么”的知识,即考纲中的“识记”类知识,如地理位置、地理数据、基本概念、基本图表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即考纲中的“理解与应用”类知识,如各种地理判断能力、分析表述能力等;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与思维”的知识,即考纲中的“综合与迁移”类知识,如分析、判断、综合、表达的方法。就应考能力养成而言,三类知识所起的作用不同。陈述性知识是应考能力的依附和能力表达的基本元素;程序性知识是应考能力的养成和提升的基础,二者构成了所谓“双基”;策略性知识制约着学习者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知识的迁移、创新能力。纵观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的特点,丝毫不回避学科主干知识,“双基”类知识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如09年高考试题中“双基”类知识的直接考查占了 50多分。“双基”类知识淡忘率高,回生现象明显。因此,二轮复习期间将“回扣双基”置于突出地位是必要的。这些年,我们采用学案导学法,即老师先将各个专题“双基”知识进行全面梳理,依据考纲要求筛选出“双基”内容,然后制成学案,学案内容包括填充式知识体系和体现基本技能的训练题组,利用一课时时间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重视整合知识
专题的具体内容往往散落于教材各章节中,一轮复习中虽然进行了针对性的识记和应用训练,然而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缜密性、系统性和空间贯通性的发展。分析近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命题,特征之一是以某区域设置情境,突出了综合意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如09年高考试题中的“台湾海峡地区”“环渤海地区”等,这些区域问题对应着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可见,专题复习中整合知识、构建体系非常重要,是二轮复习的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类似性原则,一个专题必须是由相关或相似地理现象经过提炼综合而成。②重点性原则,构建专题应以重点知识为核心,如时间的计算、季节性地理事象等。③创新性原则,构建专题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重新组合,而是要有创新性,要用新的视角来设计专题体系。如高考中常常考查某农作物的相关知识,可设计该作物的地理生长环境、全球分布规律与具体分布、农事活动等专题。④理性认识原则,章节体系重在基础知识的表述,尤其对地理概念、地理理论、地理特征只作一般描述,不作深入分析和阐释。而专题体系则大不相同,重在从理论上认识分析。如分析各种因果关系,透过地理现象发现其本质,比较地理事物的异同,阐释地理概念的含义,分析地理结论的依据等。⑤灵活性原则,专题体系不受课本教材体系的约束,专题体系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自然地理的综合、人文地理的综合,也可以是二者的大综合。专题体系的内容更是不拘一格,可以是专门论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演变过程,也可以是专门论述各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等。
三、重视拓展知识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试题难度层次分明,凸显出考试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取向。随着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为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提供了指导。课改必然波及考改,高考命题也会顺应课程改革需要,体现新课标理念。“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是文综能力测试的主要方向。如09年高考试题中第2、4、6、8题的考查,皆体现出知识和思维的拓展性,尤其是第二题中提取A市位于82.5°W经线以东的西五区这一有效信息,体现尤为明显。因此,新教材中具有前沿性的内容应给学生适当补充、拓展。
四、重视关注热点
高考试题侧重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渗透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使试题紧扣时代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08年高考第7题以北京奥运会和奥运圣火为素材,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这一基本的自然地理问题。通过创设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情境,增加了试题的可读性和鲜活性。象近年经常涉及的三农问题、五大经济圈、大型工程、城市化、能源安全与调配、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循环经济、中部崛起、绿色GDP、极地科考、区域经济合作等应及时渗透于各专题复习中。
五、重视提升能力
近年高考文综试题注重能力测试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将能力培养落实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头绪纷杂,不易操作。针对地理学科特点和高考要求,应考能力的培养应注重知识的整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