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普通高中“特色课程的开发.doc

发布:2017-08-28约9.62千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普通高中“特色课程’’的开发 ●广东深圳 袁再旺 课程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课程建设经验缺乏,课 程领导力和执行力不够的情况下,要想构建一个完备的校本课程体系、快速提升课程质量,对于学校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鉴于此,广东省深圳市观澜中学提出了先开发一些课程、重点建设一个或几个特色课程的思路,并将建设特色课程作为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何为“特色课程”? 普通高中“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和谐发展”的育人目 标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所谓“基础扎实”,实际是强调基本素质的发展;“特长明显”,是突出个性发展、特色发展;而“和谐发展”则是学生基本素质与个性发展的交融,知识与能力的并进,身体与心理的同步成长,学力与人格的和谐统一。 然而,这样的育人目标在纯学科课程的体系内难以实现。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被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其具体表现为:课程的目标在于形成学生既定的社会思想意识和系统而高深的知识体系;学科课程长期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导致课程模式结构的失衡;长期以知识教育为中心或过分强化知识在教育内容中所占的比重,导致学生知识与能力间的失衡;所谓主要课程与次要课程间长期的鸿沟,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衡;长期以既定课程内容为评估的依据,导致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异化,等等。显然,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单一的课程模式和失衡的课程结构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背离,无助于现代公民的培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程改革把一部分课程权力下放给 学校和教师。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特色课程开发研究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焦点,它对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普通高中特色课程的开发、研究问题被提到了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 依据课程理论和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至少具备如下几方面的属性: 第一,特色课程之“特色”,是相对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类型中的其他课程而言的。在教育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等方面,具有某个或几个方面的独特品质。 第二,特色课程必须能够有效地融合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之中,而非特立独行的课程,即特色课程必须符合学校的课程理念、服从于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于学校的特色(或传统优势)教育,并能与其他课程形成一定的关系,促进学校课程体系整体价值的体现和作用的发挥。 第三,特色课程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一个“课程群”,但不是学校课程的全部,也可能不是学校的核心课程。如果是一个“课程群”,那么群内所有的课程风格需具有一致性。 第四,特色课程建设之初,可以不是地区或学校的最好和最优课程,但在继续保持和发展其特质的前提下,通过进一步实践应成为学校的精品课程,并能够在一定区域内发挥辐射作用,即特色课程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区或学校的课程水平,是为达到一定教育目的、彰显一定课程思想的校本课程。 总体来说,“特色课程”必须是在相关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想的指导与影响下,通过规范的方式建设起来的,具有独特教育价值、取得很好实施效果、具备一定社会影响的一门课程或课程群,即与其他课程相比,特色课程在思想性、目标性、规范性、发展性、实效性以及社会影响性等方面具有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独特优势。 走适合学校的课程开发之路 发挥课程优势,建设“特色课程”,是推动教育教学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观澜中学以版画、跆拳道和艺术为载体的体艺特色课程,牢固树立了精品意识,不断精心打造、强化、完善了课程体系,努力扩大“特色课程”的受益面,重视课程基础建设和学术背景营造,重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特色课程”建设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一个窗口,是教师提高课程能力的一个机遇。它承载着较多的课程价值,也汇聚了更多的课程资源。我们在创建“特色课程”中主要的体会有: (1)从学校的优势出发。 课程的开发与管理,首先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学校已有的师资队伍、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设施、教学活动场地等客观条件制约着课程的开发。 “以艺育德、以艺启智”是我校创建艺术特色课程的总体目标。基于学校文化,我们将过去课程改革或教育传统中一些较好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及积累的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分类课程,集聚学校优质资源进行重点建设。经过总结提炼、规划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的特色课程的创建途径,确立以艺术为主的课程建设重心,并在全校形成版画、书法、绘画多元发展的艺术教育特色发展格局。 (2)将课程决策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素质结构的优化上。 课程决策是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学校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如何实现这一过程,学校管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