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狂犬病的流行与防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临床表现 潜伏期 短的5日,长的达10余年,多数1~3个月; 儿童、头面部咬伤、伤口深、扩创不彻底者潜伏期短; 广东省茂名市120例狂犬病患者潜伏期中位数37天,最短4天,最长7年29天; 湖北省武汉市66例狂犬病患者潜伏期均数46天,最短14天,最长14个月。 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分为三期 :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 ①前驱期:持续2~4日 低热、倦怠、乏力、头痛、烦躁、恐惧、恶心、周身不适等症状。对痛、声、风、光等刺激开始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 约50~80%病人已愈合的伤口部位及其附近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蚊走感。 临床表现 兴奋期:持续1~3天 表现为高度兴奋,极度恐惧,烦燥,对水、风、声等刺激敏感,导致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 体温40℃以上,大汗,唾液分泌增加,乱吐唾液,心率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大,神志大多清醒; 因声带痉挛伴声音嘶哑,吐字不清; 部分病人精神失常、定向力障碍、幻觉、谵妄等,多在发作中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 临床表现 麻痹期:一般持续 6--18小时 痉挛减少或停止,患者逐渐安静,出现全身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眼肌、颜面肌及咀嚼肌亦可受累; 由安静进入昏迷,反射消失,呼吸变慢及不整,心搏微弱,可迅速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整个病程一般在6日以内,超过10日者极少见。 麻痹型(静型)狂犬病 除典型狂犬病外,还有以瘫痪为主要表现的麻痹型(静型)狂犬病,也称哑狂犬病(dumb rabies); 病变仅局限于脊髓和延髓,而不累及脑干或更高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 无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呈现横断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等症状; 病程可长达10天,最终因呼吸肌麻痹与球麻痹而死亡。 实验室检查 血象:WBC 12~30×109/L,N 80%以上 ; 狂犬病毒中和抗体检测:国内多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或脑脊液中的抗体; 荧光抗体检查法:取病人唾液、尿沉渣、角膜印片等,用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狂犬病毒抗原; 病毒分离:取唾液、脑脊液或死后脑组织混悬液可接种动物,分离病毒,阳性率较低; 内基小体检查:从死者脑组织印压涂片或病理切片,用染色镜检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内基小体,阳性率约70~80%。 诊断 临床诊断 被病兽或可疑病兽咬伤、抓伤史(检查咬伤人的动物是否患狂犬病,是采取防治措施的重要环节) ; 典型临床症状如恐水、怕风、咽喉肌痉挛、怕光、怕声音、多汗、流涎以及咬伤处麻木、感觉异常等,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确诊:有赖于检查病毒抗原、病毒核酸或尸检发现脑组织内基小体 鉴别诊断 类狂犬病性癔病:最易与狂犬病混淆,狂躁、兴奋,但无狂犬病关键症状 破伤风: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角弓反张,无恐水等 病毒性脑炎:高热、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 格林巴利综合征: 疫苗接种后脑脊髓炎: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偶可出现发热、肢端麻木、运动失调、各种瘫痪等,与狂犬病麻痹型不易区别,但前者经停止接种,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多可恢复。随疫苗质量提高,已经非常少见。 治疗 单间隔离,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加强监护:对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加强监护; 对症处理 补充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对烦燥、痉挛的病人予镇静剂; 有脑水肿时给脱水剂; 必要时作气管切开,间歇正压输氧; 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时,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强心剂。 干扰素可试用。 预防 加强动物管理,控制传染源 大力宣传养狗及其他野生动物的危害; 野犬应尽量捕杀; 家犬应严格进行登记和疫苗接种; 狂犬或患狂犬病的野兽应立即击毙焚毁或深埋,严禁剥皮吃肉。 预防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 (2006年10月卫生部发布《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 伤口处理 立即用肥皂水、消毒剂或单用清水反复清洗伤口,时间不低于15分钟,伤口深时要用注射器灌注反复冲洗; 然后用酒精反复消毒,最后涂上碘酒; 伤口不止血、不包扎、不缝合; 使用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10 IU/kg或马抗狂犬病免疫血清20 IU/kg在伤口底部和周围行局部浸润注射;同时以相同剂量做臂部肌肉注射。 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伤口深时还要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疫苗注射 暴露前预防:适用于高危人群如兽医、山洞探险者、相关实验人员、动物管理员,0、7、21天各2ml肌肉注射;2~3年加强注射一次; 暴露后预防:咬伤后注射越早越好 一般患者接种5次,0、3、7、14、30各接种一次; 严重咬伤患者接种10次,前6天每日一针,10、14、30、90天各1针。 1年内再次咬伤者,0、3天各接种一次;1~3年内再次咬伤,0、3、7各接种一次;超过3年,重新接种。 注意疫苗储存在2~8℃。 狂犬病的流行与防治 案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