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疝相关问题.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腹壁切口疝相关问题 华北油田总医院普外一科 李桓 腹壁切口疝的原因(2 %~11 %) 腹部切口疝的分类(疝环缺损) 腹部切口疝的分类(疝环缺损的部位) 文字记载格式 手术时机 无切口感染,切口愈合后3~6个月行修补手术 有切口感染,感染控制和切口愈合后1年行修补手术 接受过修补材料感染的,如果再用新材料修补,细菌培养阴性后再手术 有污染切口疝使用直接缝合修补 如有污染缺损大,可用自体组织或可吸收材料修补 创面污染不重,可在充分术前准备下采用聚丙稀修补 急诊手术时,原则上不使用不可吸收材料修补 手术方法的选择 小切口疝:建议使用 1-0 的 Prolene 线连续缝合关闭疝环缺损 , 所用缝线的长度和切口长度比最好是4:1 中切口疝: 可用直接缝合方法 , 但在拉拢对合组织有张力时 , 需使用修补材料修补 大和巨大切口疝:最好采用修补材料修补。 四种方法 示意图 Sublay示意图 sublay方法(肌后法,Retromuscular prefacial positioning) Rives首建该方法 Stoppa和Wantz等改进 多称Rives-Stoppa或Stoppa方法 Sublay技术是理想方法 优点: 补片紧贴腹肌后, 便于形成补片-疤痕复合体 腹内压对补片可产生并置逢合效应 复发率低 缺点: 创伤大,技术上复杂 IPOM 腹腔内补片覆盖法(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 补片的使用问题 早期应用聚丙烯补片后来发现: 严重粘连导致肠梗阻或肠瘘 补片蚀破肠壁,移位到肠腔内 各国的疝学家基本一致认为: 聚丙烯或聚酯补片不宜直接与腹腔脏器接触 材料皱缩 94年, Amid,PP网片面积皱缩40%,复发原因 国外实验研究 德国Scheidbach : 重轻量补片置入猪腹膜前, 3个月皱缩5~18% Klinge and Schumpelick: 轻量聚丙烯补片置狗腹膜前 ,4周后缩小了46% Johnson: Dualmesh置于腹内, 5个月后面积减少50% 根据Amid的临床观察结果, 40%的皱缩面积列出以下缺损与补片关系公式 2×√[(1/2D)2π-(1/2D)2π?40%]÷π ―缺损直径=重叠距离 通过公式计算得出: 1.当缺损≤8cm,重叠5cm以上 2.缺损>8~≤15cm,重叠6cm以上 3.缺损>15~≤20cm ,重叠7cm以上 肠管损伤后修补手术如何进行 LeBlanc原则: 全层损伤无肠内容溢出 缝合肠管后补片修补 肠液溢出 放弃补片修补术,开腹的组织对组织修补 或几周后再行腹腔镜下修补术 围手术期准备注意 对有呼吸功能不全患者的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肺部有感染者 ,术前应用抗生素治疗 ,感染控制后1周行手术。 对于巨大切口疝 , 为防止疝内物还纳腹腔后发生呼吸衰竭及腹腔室间隙综合征, 术前应进行腹腔扩容及腹肌顺应性训练。 术后处理 1.引流:引流量少于10cm 2.抗生素使用:根据病情 3.腹带束扎:三个月 * * 耻骨上切口疝 腹壁切口疝 造口旁疝 切口疝+造口旁疝 切口感染 1 手术操作不当 2 腹内压增高 3 营养不良、黄疸、肥胖、使用激素等 4 A 小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 cm B 中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5 cm C 大切口疝:疝环最大距离5~10 cm D 巨大切口疝:疝环最大距离 ≥10cm 1 脐上中线切口疝 脐下中线切口疝 脐上下中线切口疝 2 肋缘下切口疝 腹股沟区切口疝 和肋髂间切口疝 中线切口疝 侧腹壁切口疝 脐上正中小切口疝(2.5 cm) 脐上、下正中大切口疝(8 cm) 侧腹壁肋缘下中切口疝(4 cm) 侧腹壁肋髂间巨大切口疝(13 cm) 感染 无感染 mesh muscle peritomeum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Onlay Inlay Sublay IPOM Onlay(肌筋膜前) Sublay(肌后) IPOM(腹内) Inlay(缺损缘) Inlay 修补 Onlay修补 Sublay修补 动物实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