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12.玩偶之家(节选) 知识梳理(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一、作者介绍
易卜生(1828—1906),挪威剧作家,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强调个人在生活中的快乐,无视传统社会的陈腐礼仪。
主要作品:诗剧《培尔·京特》(1867),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人民公敌》(1882)、《海达·加布勒》(1890),象征性剧作《野鸭》(1884)、《当我们死而复醒时》(1899)。
二、字词清单
重点字
啰唆(suo)按捺(nà)撅折(juē)
噩梦(è)撺掇(cuān)打岔(chà)
多音字
(1)绷eq\b\lc\{\rc\(\a\vs4\al\co1(?bēng?绷带,?běng?绷着脸))(2)茄eq\b\lc\{\rc\(\a\vs4\al\co1(?jiā?雪茄,?qié?茄子))
(3)攒eq\b\lc\{\rc\(\a\vs4\al\co1(?zǎn?积攒,?cuán?攒射))
形近字
(1)eq\b\lc\{\rc\(\a\vs4\al\co1(嘀?dí?嘀咕,滴?dī?滴水成冰))(2)eq\b\lc\{\rc\(\a\vs4\al\co1(竭?jié?竭力,遏?è?遏止))
(3)eq\b\lc\{\rc\(\a\vs4\al\co1(饶?ráo?饶恕,挠?náo?不屈不挠))(4)eq\b\lc\{\rc\(\a\vs4\al\co1(撺?cuān?撺掇,蹿?cuān?蹿升))
词语辨析
推脱·推托
推脱:推卸。
推托:借故拒绝。
eq\a\vs4\al(相同点)二者都含有“拒绝”的意思。
eq\a\vs4\al(不同点)“推脱”可以是没有原因的拒绝,即表明推脱者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却不肯承担责任;“推托”指为不承担责任寻找理由(托词),将自己不想承担责任的行为合理化。
eq\a\vs4\al(即境活用)(1)他把自己的责任推脱得干干净净。
(2)每次布置工作,他总是以身体不好推托。
词语积累
1.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破不了。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永远不会被驳倒推翻。
2.大祸临头:即将发生大灾祸。
eq\a\vs4\al(即境活用)(1)道理人人会说,禁得起实践的检验,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2)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就大祸临头,不仅我的美梦破灭,整个村子也葬身河底。
三、背景解读
19世纪后半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在现实生活中,妇女却得不到尊重,没有独立性。《玩偶之家》就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易卜生在剧中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等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荒谬。《玩偶之家》就是一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婚姻关系,对资产阶级的以男权为中心的思想的控诉书。
易卜生在以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为原型创作了《玩偶之家》,并融进了更深、更广的社会内容,而他对戏剧结尾的处理,又使作品的意义得到了很大的升华。虽然娜拉的爱情破灭了,但她并不脆弱,而是在觉悟后坚定地出走。因此她的这个形象比原型更具典型性,更能给人带来深思。
四、文学知识
社会问题剧
“社会问题剧”是指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响应丹麦评论家勃兰克斯“文学要有生气,就必须提出问题来”的号召,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戏剧。易卜生著名的四大社会问题剧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社会问题剧现今也泛指反映现实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的戏剧形式。
其特征是:提出并剖析某个社会问题,最后批判或谴责这个社会问题。在社会问题剧中,人物并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只是代表某个问题或某种思想的符号。剧作家正是通过这些符号和问题来表现其作品的主题和战斗性的。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立足生活实际,反映挪威社会的家庭、婚姻和民主政治等重大问题,并关注人的精神和心灵,对传统戏剧既继承又革新。他把“讨论”带入戏剧,“讨论”与剧情和人物形象塑造紧密联系;调动多种舞台元素细腻刻画人物心理,并使多种表现手法互相作用,既增强了戏剧的思想性,又强化了戏剧效果。
五、文本特色赏析
对比鲜明描写细腻
《玩偶之家》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舞台上经久不衰的名剧之一,除了其思想价值外,也与它高超的艺术造诣相关。
对比鲜明
《玩偶之家》中,作者围绕“借钱”这一中心事件,运用对比手法,对海尔茂这个庸俗、虚伪、自私的人物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在借钱事件被揭露之前,海尔茂非常宠爱年轻貌美的妻子娜拉,俨然是一个体贴入微、知冷知热的称职丈夫;而当收到了柯洛克斯泰的信,发现娜拉曾经伪造签名一事危及自己的名誉和前途时,海尔茂立刻翻脸不认人;当柯洛克斯泰归还借据,海尔茂觉得自己的名誉、地位又得以保住时,他又厚颜无耻地讨好娜拉,极尽甜言蜜语之能事。通过对海尔茂前后言行的对比,作者深刻地讽刺了海尔茂这一伪君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