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课件.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餐后高血糖的危害
餐后血糖控制意义与血糖达标
餐后血糖控制策略;凝血机制?;Haller H.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1998;在NGT范围的上限时
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敏感性↓50-70%
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仅↓20%
随餐后血糖水平升高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逐渐丧失;;从DECODE和UKPDS中得到的经验;Hanefeld M, et al. Diabetologia 1996, 39:1577-83 ;;;
;Quagliaro L, et al. Diabetes 52:2795-2804, 2003;
高血糖通过即时糖毒性和慢性糖毒性导致各种慢性并发症
餐后高血糖会使 β细胞葡萄糖敏感性下降
餐后高血糖会导致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以及内皮功能
的障碍,产生血管毒性
餐后血糖升高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餐后高血糖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增加有关
餐后高血糖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有关
波动性餐后高血糖危害更大;餐后高血糖的危害
餐后血糖控制意义与血糖达标
餐后血糖控制策略;Monnier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26:881-885. ;;;虽然治疗目标FPG 6mmol/l (UKPDS)达到,但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继续升高;当治疗目标在控制FPG (3.9–6.7mmol/l)和 PPG (10 mmol/l) 时HbA1c 稳定;治疗目标是FPG7.8 mmol/l 并且PPG 11 mmol/l;;Woerle HJ,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 2007, 77:280–285;PPG是最早出现的血糖异常
PPG与HbA1c具有强相关性
PPG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相关
降低PPG可以改善血糖的总体控制情况
降低PPG能减少血管并发症;被动保守的治疗观念Conservative management
饮食/运动效果差
传统的一步一步调整的策略使达标延缓
健康管理系统
不能认识到降糖疗效的意义
医患交流
降糖治疗的耐受性差
未能关注餐后血糖的控制
不了解病理生理机制
治疗处方不合理 Inappropriate prescription of medication
;0;餐后高血糖的危害
餐后血糖控制意义与血糖达标
餐后血糖控制策略;2007:IDF餐后血糖控制指南;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男性增加2~3倍,女性增加3~5倍;在避免低血糖的情况下,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应不超过7.8mmol/l(140mg/dl)。
应该考虑进行自我血糖监测(SMBG),因为这是现有的最实际可行的监测餐后血糖的方法。
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应该尽可能频繁地监测,以调整治疗方案达到餐后血糖的目标值。;;低糖负荷的饮食对于控制餐后高血
糖是有益的
降低餐后高糖的几种方案;饮食
药物
糖苷酶抑制剂
格列耐类
胰淀素类似物
胰岛素(速效、预混);;;;;;赖脯胰岛素;;;; Data derived from Heinemann L et al. Diabetic Medicine. 1996;13:625-629.;HbA1c (%);;25%赖脯胰岛素+75%ILPS(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Data derived from Roach P et al. Diabetes Care 1999;22(8):1258-1261.;优泌乐? 50;Data from Polonsky KS et al. J Clin Invest 1988; 81:442-48;Data derived from Schernthaner G et al. Horm Metab Res 2004;36:188-193. ;基线时及治疗12周后的平均BG水平;治疗12周后,餐后血糖自基线的波动幅度变化 ;Date derived from Schernthaner G et al. Horm Metab Res 2004;36:188-193. ;与优泌林 30/70 BID相比:
优泌乐? 50 TID有以下特点:
增大平均血糖水平的下降幅度
增大HbA1c的下降幅度
减小餐后血糖的波动幅度
提高对总体血糖的控制,不增加低血糖风险;优泌乐家族不同产品,灵活满足不同病人的需求;餐后高血糖和心血管风险及后果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最佳血糖控制需同时管理空腹及餐后血糖,血糖波动
在任何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都应该同时启动针对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治疗
非高危、非高龄患者在接受有效的治疗,严密监测的情况下,将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目标定为7.8mmol/l是合理的,也是可以达到的
胰岛素类似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