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配合的术语及定义》说课课件》.ppt

发布:2018-09-22约2.34千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配合的术语及定义》 说课课件 数控工程系 XXX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作为机械类主干的专业基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机械制图方面,它使制图标注更加细化,更加系统,更加规范,同时也只有学好它,才能更好的学习后面的机械设计基础,车工工艺学等专业课,从而在之后的生产实习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从就业的角度考虑,几乎每个到我系招聘的企业都会提出与公差相联系的题目,因此,学好公差这门课也是提高学生就业机会的可靠保障。 2、与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选自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教材办公室出版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注:后称《公差》)(第三版)第一章第一节关于孔和轴的配合问题,在学习此课之前已经让学生初步学习了尺寸偏差与尺寸公差的内容。在学习完孔和轴的各种配合关系后,学生才能够很好地应用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并且也为后面将要学习的配合制的相关内容打下基础。 二. 教学目标分析 (一):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分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基本尺寸相同的孔和轴之间存在的三种配合关系:间隙配合、过盈配合与过渡配合。 教学难点:代表三种配合关系松紧程度的特征值。 二. 教学目标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解决办法 1)加强“读导式讨论教学法” 2)通过演示教具,直观教学 1)加强教学中的辅导和答疑 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重点 难点 三.学生分析 本门课的开设对象是初中毕业的中技学生。他们的特点是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发散思维较好,但自我控制力相对较弱,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不愿听太多讲解。所以用一些实物演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会有利于他们对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1、讲授法: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但是对于一些初学的理论性的知识,教师有必要进行讲授,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困难。 采用孔、轴模型的教具,对学生进行形象化的演示分析。对于孔和轴的配合问题乃至孔和轴的定义,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实物演示是非常必要的。 2、讲授法: 3、自学辅导法: 由于三种配合关系的讲解方法类似,一味地讲授会让学生有重复的感觉。让学生对类同的知识进行自学,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总结相关知识的能力。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五.教学过程实施 五.教学过程实施 1、复习过渡2 偏差——某一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等)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 偏差。 公差——公差是设计人员根据零件使用时的精度要求并考虑加工时的经济性, 对尺寸变动量给定的允许值。 2、导入新课3 利用问题导入,提问学生:“同学们的印象里,在机械中什么是孔?什么是轴?在哪里可以见到?” 五.教学过程实施 3、讲解新课30 1)本节课第一个内容: 孔——通常指工件各种形状的内表面,包括圆柱形内表面和其他由单一 尺寸形成的非圆柱形包容面。 轴——通常指工件各种形状的外表面,包括圆柱形内表面和其他由单一 尺寸形成的非圆柱形被包容面。 2)学习三个定义: 配合——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 间隙——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为正,一般用“X”表示,其数值前应标“+”号。 过盈——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为负,一般用“Y”表示,过盈数值前应标“-”号。 五.教学过程实施 3、讲解新课30 3)学习基本尺寸相同的孔与轴配合的三种关系:间隙配合、过盈配合、 过渡配合。 以间隙配合为例进行讲解 Φ25. 021 Φ25 Φ24. 980 Φ24.967 间隙配合: 总是具有间隙的配合(包括最小间隙为零) 五.教学过程实施 3、讲解新课30 间隙配合 配合类型 判别方法 间隙配合 极限尺寸 Dmin ≥dmax 极限偏差 EI ≥ es 公差带图 孔上轴下 特 征 值 最松 Xmax=ES-ei 最紧 Xmin=EI-es 思考间隙配合松紧状况,得出特征值 五.教学过程实施 3、讲解新课30 间隙配合例题 已知孔 和轴 相配合,试判断配合类型,若为间隙配合,计算极限间隙。 解:此配合为间隙配合 Xmax = ES - ei =(+0.033)-(- 0.041)= + 0.074 mm Xmin = EI - es = 0 -(- 0.020)= + 0.020 mm 五.教学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