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重点部位监测方案.docx
ICU重点部位监测方案
?一、引言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患者病情严重且复杂,身体抵抗力下降,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易发生医院感染。为有效预防和控制ICU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特制定本重点部位监测方案。
二、监测目标
及时发现ICU重点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病例及流行趋势,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三、监测范围
ICU全体患者,重点监测以下部位:
1.呼吸道
2.血管导管相关部位(包括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等)
3.导尿管相关部位
4.手术切口
5.皮肤软组织
四、监测方法
呼吸道监测
1.症状监测
-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
-责任护士每班记录患者呼吸道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体征监测
-每日检查患者肺部听诊情况,记录呼吸音是否正常,有无啰音等。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鼻翼扇动、三凹征等呼吸困难体征。
3.微生物学监测
-对于机械通气患者,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气道分泌物培养。
-采集标本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采用规范的采集方法,如经气管插管内吸引、纤维支气管镜采样等。
-培养结果及时报告医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使用。
血管导管相关部位监测
1.导管留置时间及局部情况
-详细记录血管导管的留置日期、时间,精确到分钟。
-每日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疼痛等情况,测量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温度。
-如发现局部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进行处理。
2.微生物学监测
-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出现感染征象时,及时拔除导管,并进行导管尖端培养及血培养。
-动脉导管在怀疑感染时,同样进行导管尖端培养及血培养。
-血培养应在不同部位、不同时间采集两份标本,以提高阳性率。
导尿管相关部位监测
1.尿液观察
-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气味,记录每日尿量。
-注意有无血尿、浑浊、异味等异常情况。
2.导尿管情况
-每日检查导尿管固定是否妥善,有无扭曲、受压。
-观察尿道口有无红肿、分泌物等,每日用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
3.微生物学监测
-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尿培养。
-采集尿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手术切口监测
1.切口外观观察
-术后每日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疼痛等情况。
-记录切口愈合情况,如甲级愈合、乙级愈合或丙级愈合。
2.微生物学监测
-手术切口出现感染征象时,及时进行切口分泌物培养。
-取切口深部组织或分泌物进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指导抗菌治疗。
皮肤软组织监测
1.皮肤完整性观察
-每日检查患者皮肤有无破损、压疮等情况。
-对长期卧床、意识不清等易发生压疮的患者,重点观察骨隆突处皮肤。
2.局部皮肤温度及颜色
-观察受压部位皮肤温度是否正常,有无发红、苍白等颜色改变。
-发现皮肤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体位、使用减压装置等。
五、监测频率
1.对于所有入住ICU的患者,从入住开始进行重点部位监测,直至转出ICU。
2.各项监测的具体频率见上述各部位监测方法部分。
六、数据收集与整理
1.责任护士负责每日收集本科室患者重点部位监测数据,填写相应的监测表格,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监测部位、监测结果等。
2.每周由科室感染监控护士对本周监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形成周报表。
3.每月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绘制感染率趋势图等,以直观反映感染情况变化。
七、结果判定
1.呼吸道感染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加重,肺部出现啰音,胸部X线显示新的浸润影,同时痰培养分离出病原菌。
-气管插管患者气道分泌物培养阳性,且与临床症状相符。
2.血管导管相关感染
-导管相关局部感染:穿刺部位红肿、渗液、脓性分泌物,伴或不伴有发热,导管尖端培养阳性。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有发热(体温38℃)或低体温(体温36℃),寒战,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血培养阳性,且导管尖端培养阳性(半定量培养≥15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