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冲刺高考模块分练试题历史专题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ocx
(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易混易错】
▲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属于原始人群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商朝建立的是一种松散的国家管理结构,商王只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自主权很大;商朝维系统治的主要手段是军事暴力和垄断神权。
▲郡县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秦朝。郡县制的确立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与发展。
▲黄老无为思想实为道家与法家思想的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黄老之学主张君主应“无为而治”,即顺其自然,尽量减少主要行动和干预,而达到治世,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习题跟踪】
1.新石器时代,江淮地区用玉器随葬比较常见,玉器中除珠、管、饰外,镯、环、璜、玦较多,此外还有鱼、龙、鹰等特殊器形。在凌家滩、薛家岗遗址中出土大量玉器,其墓葬中存在随葬用玉不等的现象。据此可知()
A.崇玉佩玉葬玉深受先民喜爱 B.江淮玉器制作技艺领先其他地区
C.新的社会行为规范正在形成 D.遗址应处于早期奴隶制国家时代
2.文献资料与考古研究表明,中国远古三大族团均有自己的图腾。东夷族团的图腾是鸟,华夏族团的图腾是龙,南苗族团的图腾是犬。每个大族团的下属民族或后裔民族又均有自己的图腾,如商族的图腾是玄鸟(如图),巴族的图腾是虎等。这()
A.体现出南北文化的交融 B.标志着中国概念的确立
C.折射出早期的文明生活 D.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征服
3.在鲁国,被封赐给鲁公的“殷民六族”与周族共同居住在鲁城之内,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此外,鲁国还拥有一些土著族邦,如邾、牟、葛等国,它们作为“附庸”依附于鲁国,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这表明西周()
A.列国纷争局面出现 B.封国带有地缘组织性质
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 D.王室权威遭到诸侯挑战
4.在西周中期至晚期前端的百余年中,井氏家族成为赓续绵延的法官家族。周恭王时期,井氏家族的宗子井伯曾以审判团首席法官的身份处理裘卫诉邦君厉一案;传世的青铜器曶鼎铭文记录了井叔处理贵族曶与限之间争讼的案例。这反映出当时()
A.国家权力被烙上宗族印记 B.地方治理体系较为松散
C.审判权是诸侯的重要权力 D.传统礼乐制度遭到冲击
5.据史书记载,吴公子季札,通晓《诗》《乐》。戎子驹支对历史和现实政治了如指掌,并且能赋《诗》言志。晋文公之舅狐偃深明大义,精通历史,学识过人。这说明()
A.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B.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百家争鸣”辐射周边各民族
6.中国古代“君子”一词在《周易》中指封君的儿子。自孔子开始,君子被赋予道德品质的内涵,进而成为令人仰慕的、有很高道德地位的人。君子内涵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B.封君的道德水平在提升
C.德治理念得到推广 D.封建等级秩序开始崩溃
7.《论语·子张》中记载:“子张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韩非子》中有:“臣以为人生必事君养亲,事君养亲不可以恬淡。”据此可知,两者()
A.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B.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C.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 D.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
8.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历史文献中关于禹的描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大戴礼记·五帝德》
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墨子·节葬下》
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绞之不合,通之不坎……
《韩非子·饰邪》
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A.各学派借古代权威阐明主张 B.均为二手史料缺乏参考价值
C.新兴地主阶级诉求得到反映 D.客观呈现禹的道德模范形象
9.秦统一货币以来,货币运行便在上、下两个层面存在。秦朝以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上币贵重易携带,下币低廉易日用,随着后世社会经济发展、变迁,逐渐演化为政府财政税收与民间日常用度的上下之分和商业资本循环与小农经济运行需求的上下之分。据此可知,这一货币制度设计()
A.不利于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发展 B.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C.促进了封建等级秩序的瓦解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10.《岳麓秦简》记载:“廿六年臣状、臣绾请: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臣敢请。制(皇帝)曰:可。”《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巡游到湘山祠时遇大风,几不得渡。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政令出现朝令夕改现象 B.国家组织能力提高
C.天人感应观念影响巨大 D.皇权缺乏有效制约
11.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封建之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