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 1.1 信息及其特征说课稿.docx
高中信息技术1.1信息及其特征说课稿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信息技术1.1信息及其特征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5日星期三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信息的定义、特征和分类,学生能够提高对信息价值的认识,培养信息获取、处理和评价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提升数字化学习能力,为未来的信息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初中向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既有一定的兴趣,又存在一些普遍的困惑。首先,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对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度。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有限,尤其是在信息处理和评价方面,往往缺乏批判性思维。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信息检索和筛选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难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此外,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基本软件,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操作不熟练。
素质方面,学生的信息意识较弱,对信息伦理和信息安全的认识不足。在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存在依赖网络、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现象,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教室、投影仪、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网络连接。
2.课程平台:学校信息平台、教学管理系统。
3.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在线学习资源库。
4.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操作法。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预习信息的基本概念,要求学生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信息及其特征”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你认为信息与数据有什么区别?”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或参与在线讨论来了解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例如,学生可能会思考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信息及其特征”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信息及其特征”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用新闻报道中信息传播的例子来引入。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如准确性、时效性、客观性等,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通过分析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来讲解信息的准确性特征。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信息处理技能。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信息处理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信息处理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掌握信息处理技能。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信息及其特征”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如分析一篇新闻报道的信息特征,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信息特征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例如,推荐一些关于信息伦理的阅读材料。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