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公共基础知识选择题80道.docx

发布:2025-03-23约1.22万字共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公共基础知识选择题80道

一、单项选择题(40题)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是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与日本签订的;《辛丑条约》是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

2.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答案:C

解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但不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商朝是在夏朝之后的奴隶制王朝;汉朝是在秦朝之后的封建王朝。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17世纪英国哲学

D.18世纪法国哲学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古希腊罗马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17世纪英国哲学和18世纪法国哲学对哲学发展有重要贡献,但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矛盾性

答案:B

解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可知性是物质的一个特点,但不是唯一特性;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体现实践决定认识的是()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答案:B

解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认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强调时间对认识的检验;“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6.下列属于我国公民基本义务的是()

A.政治权利和自由

B.宗教信仰自由

C.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D.人身自由权利

答案:C

解析: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7.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B

解析: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8.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的核心是()

A.价格机制

B.供求机制

C.竞争机制

D.风险机制

答案:A

解析: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机制通过价格的涨落来调节生产和需求,引导资源的配置。供求机制是通过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来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机制;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内容之一,是商品经济活动中优胜劣汰的手段和方法;风险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基础机制。

9.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当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时,应该采取的货币政策是()

A.扩张性货币政策

B.紧缩性货币政策

C.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D.积极货币政策

答案:B

解析:当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时,意味着市场上货币供应量过多,物价持续上涨。此时应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等手段来抑制通货膨胀。扩张性货币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货币政策都会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利于抑制通货膨胀。

10.下列不属于我国三大平原的是()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成都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C

解析:我国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不属于三大平原。

11.下列哪个节气表示春季开始()

A.立春

B.春分

C.惊蛰

D.雨水

答案:A

解析: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季开始。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雨水表示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12.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

A.颜真卿《祭侄文稿》

B.王羲之《兰亭集序》

C.苏轼《寒食帖》

D.欧阳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