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9课《枫桥夜泊》古诗歌教案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二、教学课题
《枫桥夜泊》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三、教学方法
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四、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点。
五、 教学目标
本诗所在的第六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诗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 导入新课,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这首诗,它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古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你们知道吗,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城西,有一座桥,这个桥叫枫桥,在离枫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寺庙,这个寺庙就叫寒山寺。一座桥,一座寺,看似很平常的地方,凡是去苏州市的人大多要去看一看枫桥,要去听一听寒山寺的声音,甚至日本、韩国的朋友都特地来到中国苏州亲耳聆听一下那儿的钟声,用手抚摸一下那儿的桥,这是为什么呢?对,这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做《枫桥夜泊》。这首诗,千百年来,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板书课题) 2 读诗题,理解诗题。 请齐读课题。关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枫桥是江苏省苏州城外的一座小石拱桥。夜——泊?“夜”是什么?(夜晚),“泊”呢?是多音字(停泊bo)(湖泊po),那“夜泊”就是什么意思呢?谁用自己的话把这题目的意思说说?谁把船停泊在枫桥? 就在那个晚上啊。他写下了这名扬千古的诗句。来。咱们再读课题! 3 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先好好地读给大家听听,好吗?二、初感诗句 1 自由读古诗。 为了让你们能读得更好些,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同学们先一个人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打开书开始吧。(出示课件,生自由读古诗。) 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第一个给大家读一读。 2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三、再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咱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其中的感情,接下来,大家再好好地读读,读出你的感受来。 (生自由朗读古诗。) 说说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你感觉到了什么? 我们把读的要求放高一点吧,谁能美美地读一读吗?还有什么感觉吗?你能读读吗?看怎么读出一点“愁”的味道? 四、细诗境 1 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忧愁? 在那个晚上,诗人张继,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读。2 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这时候的心情? (板书:愁)他愁些什么?我们从哪个字可以看出,他这个时候不在家乡。哪个字? 3 抓住“客”字,理解诗人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之愁。 你从这个“外”字也感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