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台湾地区农村旅游的发展演变及实践启示-旅游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docx

发布:2020-12-29约5.78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台湾地区农村旅游的发展演变及实践启示-旅游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乡村旅游在旅游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多数旅游者将乡村地区的生态、景观及社会文化当作旅游休闲与体验学习的目的物。随着海峡两岸旅游交流的日益频繁,台湾休闲农业与农场、乡野生态、聚落社区文化、乡村美食、乡村民宿等旅游产品深受大陆游客的喜爱。海峡两岸乡村旅游的发展处在不同阶段,台湾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大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有所裨益。   1、乡村旅游内涵与相关旅游形态讨论   1.1乡村旅游内涵   乡村旅游有许多种定义与解释。Bramwell&Lane认为乡村旅游是在农场从事与自然、冒险、运动、健康、教育、艺术和文化有关的活动。Pedford扩大了此概念,加入了生活历史,如乡村风俗习惯、地方传统价值信仰等元素。Lane提出乡村旅游最基本的形式应具有以下特征:位于乡村地区;乡村机能特征是由小商家、开放空间、自然环境接触、古迹、传统社会与传统习俗组成;乡村规模特征是建筑物和环境均是小尺度;具传统特质,成长缓慢,与社区村民发展长期相关;反映当地环境、经济、历史和区位,从而形成许多不同模式。   游客选择乡村旅游,其实是在寻求乡村自然资源、产业、文化与活动提供的愉悦体验,而乡村旅游的环境、活动与体验所形成的核心符号就是乡村性(rurality)。Halfacree研究发现,乡村性在抽象概念上的相关联想有放松、传统、健康、安全、自然、群居、单纯等;地点的联想则由情境、名称、人口密度、环境、职业、区位、机能、社会与动物等要素来描述。   简而言之,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环境及其所衍生的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生态等资源,非当地居民到乡村地区进行休闲游憩活动,从而获得乡村性体验的旅游。   1.2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旅游形态讨论   与乡村旅游最接近的是休闲农业,但严格而言,休闲农业是一种产业经营,不是旅游形式。与乡村旅游同样是利用乡村情境及其衍生的环境所产生的旅游形式,还有农场旅游、农业旅游等形式。农场旅游是指所有的旅游形式均与农场直接相关,如在农场露营或住宿、教育性参观、游憩活动、消费农产品等,强调与农场主之间的互动。若从地域与资源的观点来看,农业旅游所包含的旅游范围与资源要比乡村旅游小一些。从乡村性角度而言,农业旅游强调农业资源多功能性的应用概念。   而乡村旅游则侧重有别于都市生活风格的追求,特别是透过怀旧乡愁的乡村意象吸引来自都市的中产阶级。因此,乡村旅游的行动范畴包含了观光农业、自然旅游、乡村度假、文化导向旅游甚至是农业旅游等。由于乡村旅游潜藏着乡村永续发展的目的,乡村旅游的后续发展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不影响乡村社区、环境和文化及产业发展的方式来进行休闲旅游活动。如此,乡村旅游才能提供更个性化、原真性、文化性和健康性的休闲体验机会。   2、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按照旅游活动形式、相关政策与社会现象的变化为分期标准,台湾乡村旅游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并且其间还存在着相关性与延续性。   2.1第一阶段萌芽期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地区政府即积极着手森林游乐区的开发,最早创设的是1965年阿里山森林游乐区,利用农业资源推动全民休闲娱乐,并成为可识别的旅游活动。70年代经济起飞后,农业的角色变得相对不重要,同时工业化与都市化使得休闲需求增加,社会经济结构大幅改变,再加上交通运输发达、全民所得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1975年后苗栗大湖观光草莓园、彰化田尾公路、台北木栅观光茶园等地相继开发旅游,出现少数农民经营观光果园、观光花市等旅游形态。这类经营形态主要以提供采果乐、购买新鲜农产品等活动为主,而游客也多以好奇心投身此活动,其优点是使农业经营多元化,增加农家收入,减少采收的劳力及运输费用。但是早期观光果园规模较小,无法提供多样化的游憩体验,所以不久热度即消减,不过此类旅游形态的出现是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的早期经验之一。   所以1980年以前的台湾社会虽然开始了乡村旅游,但此时仍着眼于农业产业的再开发与利用,是为改善农业经营困境而提出的旅游形态,概念上偏重于农业旅游,对于乡村地区的发展或产业文化的价值重建并无着墨。   2.2第二阶段雏形塑造期   由于第一阶段农业转型,休闲游憩风气的奠定,台湾农政单位开始正视发展农村休闲的利与弊。因此,1982年台湾地区政府开始以计划辅导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在《农林厅七十一年度之农建计划》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列有农业观光一项;1983年更成立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积极推动观光农园的发展。   以后,此类旅游活动渐具规模并为大众所接受,因此各地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