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食源性寄生虫病.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食品安全与食源性寄生虫病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食谱越来越广,对于生鱼片、龙虾、北 极贝、醉蟹、醉螺等食物的需求也悦来越多。然而在享受这些食物的时候,食源 性寄生虫病的感染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 和人民健康的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目前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现状,并且介绍了寄 生虫危害和变化,最后提出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源性寄生虫病防备 一、背景与现状
近年来,人们的食谱越来越广,一阵狂饮暴食后,可谓“大饱口福”。殊不 知,“美味”入口,食源性寄生虫病也随之埋下了祸根。随着畜牧、水产养殖业 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开放、食品供应渠道增加、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模式的 多样化,摄食生鲜和未彻底加热食品的人数越来越多,由此引起的人类食源性寄 生虫病时间频频发生,特别是有吃“鱼生”习惯的地区,发病率的上升幅度更大。
由寄生虫引起的多种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WHO/TDR要求重点防治的 7类热带病中,除麻风病、结核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在发展 中国家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1995)统计,全 球因进食水产品不当而感染寄生虫的人数有四千万,我国人群感染率为0. 37%, 在某些高发地区高达16-75%。
二、我国主要食源性寄生虫
食源性寄生虫病是由摄入含有寄生虫幼虫或虫卵生的或未经彻底加热的食 品引起的一类疾病。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主要食物是蔬菜、鱼、肉等食品,按寄 生虫污染食品的种类不同分为肉源性寄生虫、水生动物源性寄生虫、水生动物源 性寄生虫、水生植物源性寄生虫和蔬菜水果源性寄生虫等。
在水生动物源性寄生虫中,某些水生动物如养殖淡水鱼、贝类、泥纵、虾、 蟹、喇蛀、螺类可分别传播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棘颗口线虫、猫后睾 吸虫、无饰线虫、横川后殖吸虫、阔节裂头绦虫、广州管圆线虫等。
海产品中如磨鱼、始鳏鱼携带异尖线虫。
到目前为止,已知30余种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与进食生的(如生鱼片、 鱼生粥、醉虾蟹和螺、喇蛀酱等)或未经彻底加热的上述水生动物有关。
三、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危害
医学专家介绍,食源性寄生虫病发病后可出现不同的症状或体征:华支睾吸 虫病的危害主要是肝受损,轻者可以引起腹痛、腹泻、营养不良、肝肿大,重者 可以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感染肺吸虫囊蝇后,童虫或成虫在人体组织与 器官内移行,若寄居在肺,患者有咳嗽、胸痛,寄居在脑则出现癫痫、偏瘫等, 寄居在肝主要表现为肝大、肝痛,寄居在皮下则形成移行性包块或结节;感染姜 片虫后可出现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等现象;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在人体移行, 病变集中在脑组织,可引起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发热及颈硬等,严重者出现 瘫痪、嗜睡、昏迷甚至死亡。另外,因生食或半生食猪肉而感染的猪带绦虫,可 出现消化道症状,并发肠梗阻、阑尾炎;人若食入含有猪带绦虫卵的食物还可以 引起脑囊虫病,造成癫痫、脑膜炎等严重后果。
四、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变化
感染群体的变化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群体有较大的改变,人们总会 把食源性寄生虫病和“穷病”联系到一起,因为,食源性寄生虫病过去多见于农 村或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但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 变、人口流动性增大,一些人以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为时尚,烧、烤、涮等 大排档受到人们的喜爱,从而使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人群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机 率增加。一些食源寄生虫病,大都市也有发生的潜在威胁,2006年北京市暴发 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群体感染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感染区域的扩大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广、福建及 江、浙等地,但随着气温的上升、国际交流的频繁、人员的流动性增大及饮食习 惯的改变等。近年来,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呈现出“南病北移”的趋势;人类 专有的寄生虫病逐渐减少,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不断增加;以乡村流行为主扩展为 城乡共有寄生虫病增多;新发和输入性寄生虫病时有发生。这种趋势使食源性寄 生虫病情况复杂,为新发、再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带来了困难,增加了食源性寄 生虫病疫情暴发的风险。
五、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
面对食源性寄生虫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复杂性,如何有效地防控食 源性寄生虫的暴发和流行,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对此,应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提高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诊治水平,加强其防控力度。
加大宣传、开展教育是关键食源性寄生虫病主要经口感染,预防感染是 关键。因此,有关科研单位及部门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普及卫生知 识,努力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改变不合理的烹饪、饮食习惯,控制传 染源,有利于阻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疫情的监控力度由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不仅感染者的入境机会增 多,也使传染媒介带入了境内。因此,应加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