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模拟电路实验BJT单管共射电压放大电路(模板).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一:BJT单管共射电压放大电路
实验目的
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测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掌握放大电路的动态性能(电压增益、输入电阻、输出电阻、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以及幅频特性)的测试方法。
进一步熟练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实验原理
实验设备与器件
1,+12V直流稳压电源
2、函数信号发生器
3、双踪示波器
4、交流毫伏表
5,晶体三极管、电阻器,电容器若干
实验内容
1,、调试静态工作点
接通直流电源前,先将RW调至最大,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旋钮旋至零。接通+12V电源、调节Rw,使Ic=2.0mA(即VE=2.0V),测量VB,VE,VC以及Rb1值,记入表1-1。
测量值
理论计算值
VB(v)
VC(KΩ)
VO(V)
RB1(kΩ)
VBE(V)
VCE(V)
IC(mA)
2.677
2.052
7.269
67.6
0.7
5.91
2.03
2、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在放大电路输入端加入频率为1kHz的正弦信号vs,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旋钮是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vi=5mV左右,同时用示波器观察放大电路输出电压vo波形,在波形不失真的条件下用交流豪富表测量下述三种情况下的vo值,并用双踪示波器观察Vo和Vi的相位关系,记入下表。
表1-2 Ic=2.0mA Vi=5mV
RC(kΩ)
RL(kΩ)
VO(V)
AV
观测记录一组VO和Vi波形
2
∞
0.671
134
1
∞
0.340
68
2
2
0.341
68
观察静态工作点对电压放大倍数的影响
置Rc=2kΩ,RL=∞,Vi适量,调节Rw,用示波器见识输出电压波形,在vo不失真的条件下,测量数组Ic和Vo值,记入下表。
表1-3 Rc=2kΩ RL=∞ Vi=5mV
IC(mA)
1
1.5
2.0
2.5
3
VO(V)
0.43
0.57
0.68
0.78
0.831
AV
86
114
136
156
166
测量Ic 时,要先将信号源输出旋钮旋至零(即使Vi=0)
观察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失真的影响
置Rc=2KΩ,Rl=2KΩ,Vi=0,调节Rw使得Ic=2mA,测出VCE值,再逐步加入输入信号,使得输出电压VO足够大但不失真。然后保持输入信号不变,分别增大和减小Rw,使波形出现失真,绘出VO的波形,并测出失真情况下的Ic和VCE值,记入表1-4中。每次测量Ic和VCE时都要将信号源的输出旋钮旋至0.
表1-4 Rc=2KΩ Rl=2KΩ Vi= 12mV
Ic(mA)
VCE (V)
VO波形
失真情况
管子工作状态
3.502
0.852
饱和失真
工作点偏高
2.0
5.22
无失真
工作点正常
1.04
8.301
截止失真
工作点偏低
5、测量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置Rc=2KΩ,Rl=2KΩ,按照实验原理4中所述方法,同时调节输入信号的幅度和电位器Rw,用示波器和交流毫伏表测量Vopp及Vo值,记入表1-5.
表1-5 Rc=2K Rl=2KΩ
Ic(mA)
Vim(mV)
Vom(V)
Vo(p-p)(V)
2.586
28.5
2.02
5.66
6、测量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置RC=2 KΩ,RL=2 KΩ,IC= 2.0mA。输入f=1 KHz的正弦信号,在输出电压v0不失真的情况下,用交流毫伏表测出VS、 Vi和 VL记入表1-6。
保持VS不变,断开RL,测量输出电压v0,记入表1-6。
表1-6 IC= 2.0mA RC=2 KΩ RL=2 KΩ(表中的“计算值”为理论计算值)
VS(mA)
Vi(mA)
RiKΩ)
VL(V)
VO(V)
RO(KΩ)
测量值
计算值
测量值
计算值
13.86
9.627
2.27
1,95
0.655
1.303
1.98
2.00
五、实验总结
1、列表整理测量结果,并把实测的静态工作点、电压增益、输入电阻、输出电阻之值与理论值比较(取一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选择静态工作点的实验值和理论值进行比较
发现VCE、IC、IB值与理论计算值基本相同。
产生误差的原因:
实验设备老旧,器件的精准度有偏差。
在实验过程中有一些等效,比如IC和IE相近,不相等。但是在过程中直接将他们当成相等的值来计算。
3)有些接线不够稳固。
2、总结RC,RL及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电压增益、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影响。
电压增益
输入电阻
输出电阻
RC
增大
增大
基本不变
增大
减小
减小
基本不变
减小
RL
增大
增大
基本不变
基本不变
减小
减小
基本不变
基本不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