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制度包括程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民事法律制度包括程序
篇一:
民事法律制度解读 第四章 民事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民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
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和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权利,合同法,民事责任及诉讼时效。
教学重点:
1、民事主体。
2、民事法律行为。
3、代理。
4、民事责任。
5、诉讼时效。
6、结婚的条件与程序。
7、夫妻关系。
8、离婚和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
9、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10、遗嘱的形式和有效条件。
11、继承权的丧失。
12、消费者的主要权利。
教学难点:
1、民事法律关系。
2、民事权利。
3、诉讼时效。
4、无效婚姻。
5、夫妻财产关系。
6、离婚后的夫妻财产和债务的处理。
7、遗产的分配及债务清偿。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 学时安排:
1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法通则
一、民法概述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民法的基本原则 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利和禁止权利滥用的原则。
2、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因民法的调整而形成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如所有权关系、继承关系等。民事法律关系包括三个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二、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1、公民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公民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赋予公民法通过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法通则》把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三种类型。
监护是指为保护、监督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权益而设立的民事法律制度。监护人是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监护人的职责是:民法通则》把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三种类型。
监护是指为保护、监督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权益而设立的民事法律制度。监护人是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监护人的职责是》规定下列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
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2、诉讼时效的起算、中止、中断和延长 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暂时停止计算,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了某种法定原因而使已经进行的时效期间全部归于无效,当这种法定原因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
诉讼时效的延长是指权利人没有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向法院起诉而延误了诉讼期限,人民法院查明其有正当理由,因而决定延长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况。
第二节 合同法
一、合同的概念和种类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法》规定了15种典型合同,包括买卖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赠与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运输合同、技术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
二、合同的订立
1、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 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从法律上可分为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要约,是一方当事人以缔结合同为目的,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合同条件,希望对方当事人接受的意思表示。构成要约须符合以下条件:合同法》规定了15种典型合同,包括买卖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赠与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运输合同、技术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
二、合同的订立
1、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 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从法律上可分为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要约,是一方当事人以缔结合同为目的,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合同条件,希望对方当事人接受的意思表示。构成要约须符合以下条件》根据自然人的年龄 、智力,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以下三种: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包括10周岁以上的未成人和不能完全辩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
(3)无民事行为能力包括不满足10失踪的条件。答:
民法通则 第20条规定 “公民下落不明满两年,利害关系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因此宣告失踪的条件有
(1)被申请宣告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