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冰雪融化
C.纸张燃烧
D.矿石粉碎
答案:C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酒精挥发是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冰雪融化是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纸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矿石粉碎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
B.海水
C.白醋
D.液氧
答案:D
解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海水中含有水、氯化钠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白醋中含有醋酸和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液氧是液态的氧气,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取用固体药品
C.加热液体
D.读取液体体积
答案:D
解析:A选项,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否则会引起火灾,A错误;B选项,取用固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防止污染药品,B错误;C选项,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C错误;D选项,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D正确。
4.下列有关元素、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微粒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答案:A
解析:A选项,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A正确;B选项,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B错误;C选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C错误;D选项,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而不是微粒,微粒还包括分子等,D错误。
5.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2个氢分子:2H
B.3个氧原子:O?
C.4个水分子:4H?O
D.5个钠离子:5Na?1
答案:C
解析:A选项,2个氢分子表示为2H?,2H表示2个氢原子,A错误;B选项,3个氧原子表示为3O,O?表示臭氧分子,B错误;C选项,4个水分子表示为4H?O,C正确;D选项,5个钠离子表示为5Na?,离子所带电荷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数字为1时省略不写,D错误。
6.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B.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
C.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D.地球上水资源丰富,无需节约用水
答案:A
解析:A选项,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因为加热煮沸能使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从而降低水的硬度,A正确;B选项,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B错误;C选项,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C错误;D选项,地球上水资源丰富,但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需要节约用水,D错误。
7.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天然气用作燃料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答案:C
解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升华属于物理变化,利用的是物理性质;天然气用作燃料是利用天然气的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硬度属于物理性质。
8.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二氧化碳有毒,不能供给呼吸
D.可以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
答案:A
解析:A选项,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A正确;B选项,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B错误;C选项,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C错误;D选项,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一氧化碳含量少,无法用点燃的方法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