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行驶里程的不同后处理装置对柴油公交车气态物排放特性的影响.doc
不同后处理装置对柴油车排放特性的影响
——基于行驶里程的后处理装置对柴油公交车气态物排放特性的影响
摘要:三辆柴油公交车分别安装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OC),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DPF)与DOC+CDPF三种后处理装置,采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进行测试,研究整车THC,CO与NOx等气态物排放性能随行驶里程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加装了DOC的公交车,行驶里程达到8万km时DOC性能劣化,应进行保养,此前CO,THC与NOx的平均转化效率分别为78%,43%和27%;CDPF有效工作时间短,需要定期进行高温保养,周期应为1万km左右,加装CDPF的公交车CO,THC与NOx平均转化
2018-05-09 约1.1万字 7页 立即下载
-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行驶里程的不同后处理装置对柴油公交车排放的影响.docx
2018-05-10 约字 80页 立即下载
-
不同后处理装置对柴油公交车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docx
2019-11-03 约字 116页 立即下载
-
基于行驶里程的不同后处理装置对柴油公交车排放特性的影响.docx
2019-11-06 约字 117页 立即下载
-
毕业设计(论文)DO C D OC+CDPF老化对柴油公交车排放特性的影响.docx
摘要近年来,随着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其衍生的环境问题也愈加严重。国内外车辆排放法规的日趋严格,使得柴油机须从机内净化和机外后处理技术两方面来实现相应限值。目前国内外常用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 简称DOC)、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 简称DPF)及两者耦合装置-催化型连续再生颗粒捕集器(DOC+ Catalyzed DPF, DOC+CDPF)等机外后处理装置来净化柴油车排放。柴油公交车作为城市交通的一部分,主要运行在人口密集区。在公交车上安装后处理装置可以促进公交车行业的减排,从而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但目前后处理技
2018-05-10 约8.89万字 125页 立即下载
-
毕业设计(论文)催化型连续再生颗粒捕集器对生物柴油公交车排放的影响研究.docx
摘要柴油机在燃油经济性、动力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势使其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城市公交车上,然而柴油公交车主要行驶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域,其尾气排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与安全,因而柴油机尾气污染物排放限制了柴油公交车的推广与使用,寻找清洁的替代燃料和可靠的后处理技术迫在眉睫。一方面,以餐厨废弃油脂为来源的生物柴油燃料既可以避免废弃油脂重回餐桌,又可以直接在柴油机上使用且具有降低颗粒排放的优势,成为了清洁替代燃料领域的研究重点。另一方面,催化型连续再生颗粒捕集器可实现连续可靠的再生而被公认为最有前景的后处理技术,是后处理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选取一辆上海市在用的国III柴油公交车为试验样车,开展了基于重
2018-05-11 约8.29万字 124页 立即下载
-
毕业设计论文—柴油机排放颗粒后处理装置设计.doc
柴油机排放颗粒后处理装置设计
姓名
(学校 专业 班级 )
指导教师:
[摘要]
本次设计的目标是运用柴油机排放相关知识设计出过滤效率在98%以上的柴油机颗粒物过滤装置(DPF)系统。为满足我国国情和设计要求,过滤体选用价廉实用的铁丝网卷合成圆柱状,再生系统选用反吹加热再生,加热源来自液化石油气(LPG)。结合流体力学相关知识计算管长和管径等尺寸。再生系统选择成熟的气体燃烧器和鼓风机,在合适的尺寸下与过滤装置进行装配。接着结合汽车电子相关知识对整个系统进行电控化以达到最优化工作,这牵扯到大量的传感器应用知识,参数汇总计算,以及单片机技术。最后本文中还设计了几种实验,用以对本次设计的装置
2016-12-27 约字 39页 立即下载
-
毕业设计(论文)不同结构参数DO C+SCR对轻型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docx
摘要柴油机由于高热效率、低油耗、高转矩输出等优点,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柴油车是大气污染中NOx及PM排放的主要污染源,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伤害。目前,国Ⅴ后处理主流路线采用DOC+SCR的方式来同时降低NOx及PM排放,但国内外学者对该组合系统的研究相对偏少,主要集中在SCR的性能仿真和整体系统的结构优化,缺乏对催化剂本身的性能优劣评价以及发动机台架试验的系统数据验证。本文通过催化剂结构表征、小样性能评价的方法,分析了催化剂参数和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机理;并以一台1.91L国五轻型柴油机作为试验样机,选取8组不同结构参数的DOC+SCR后处理系统:改变DOC系统的催化剂贵金属配比、
2018-05-09 约10.15万字 160页 立即下载
-
毕业设计(论文)柴油机高原冷机起动排放特性研究.docx
摘要柴油机由于其可靠性好、热效率高、燃油经济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运输、农业等领域。起动阶段排放是柴油机排放控制的重点,目前针对柴油机平原环境起动排放的研究很多。我国高原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具有面积大、分布广的特点,进行柴油高原起动排放研究,采取措施控制柴油机高原排放,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以某型电控直列泵六缸柴油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0m~4500m海拔的冷机起动排放试验,分析了海拔高度、冷却液温度、供油策略对柴油机起动排放的影响。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CHEMKIN-PRO软件,利用正交设计法,对该柴油机3000m和4500m海拔水平下的起动排放进行了仿真计算,得
2018-05-11 约7.97万字 125页 立即下载
-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不同燃油品质的内河船舶排放特性试验研究.docx
基于不同燃油品质的内河船舶排放特性试验研究摘 要:采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对某内河船舶于苏州河某航段进行了分别燃用B0(纯石化柴油)和B10(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生物柴油体积比10%)的实船放对比试验,探究了燃油品质对内河船舶PN(颗粒物数量)、CO、THC和NO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河船舶燃用B0和B10时的PN随粒径分布相似,在离港、进港和低发动机负荷工况时呈双峰对数分布,在巡航及中、高发动机负荷工况时呈单峰对数分布;内河船舶燃用B0和B10时,PN、THC、NOX排放均随负荷变大而升高,而CO排放则先降低后升高;内河船舶燃用B10时PN、CO和NOX排放因子相对B0有所降低,离港
2018-05-12 约8.71千字 11页 立即下载
-
柴油机排放颗粒后处理装置设计方案 大学论文.doc
柴油机排放颗粒后处理装置设计
姓名
(学校 专业 班级 )
指导教师:
[摘要]
本次设计的目标是运用柴油机排放相关知识设计出过滤效率在98%以上的柴油机颗粒物过滤装置(DPF)系统。为满足我国国情和设计要求,过滤体选用价廉实用的铁丝网卷合成圆柱状,再生系统选用反吹加热再生,加热源来自液化石油气(LPG)。结合流体力学相关知识计算管长和管径等尺寸。再生系统选择成熟的气体燃烧器和鼓风机,在合适的尺寸下与过滤装置进行装配。接着结合汽车电子相关知识对整个系统进行电控化以达到最优化工作,这牵扯到大量的传感器应用知识,参数汇总计算,以及单片机技术。最后本文中还设计了几种实验,用以对本次设计的装置
2017-04-02 约字 39页 立即下载
-
毕业设计论文-公交车查询系统(含代码).docx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公交车查询系统(含代码)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连接居民与城市各个角落的重要角色。在我国,公交车作为公共交通的主要形式,其便捷性和经济性受到了广大居民的青睐。然而,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公交线路繁多,公交线路的查询成为市民出行的一大难题。据统计,我国城市公交车辆超过100万辆,公交线路超过10万条,每天服务人次超过5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快速、准确地查询到所需公交信息,提高出行效率,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应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公交查询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应用
2025-03-12 约1.75千字 4页 立即下载
-
VB公交车查询系统论文及毕业设计答辩稿.ppt
公交车查询系统;系统功能模块;程序主界面;组件开发技术;软件安全;感谢
2017-04-23 约小于1千字 6页 立即下载
-
催化型连续再生颗粒捕集器对生物柴油公交车排放的影响研究.docx
学术型硕士
硕士学位论文
催化型
催化型连续再生颗粒捕集器对生物柴油
公交车排放的影响研究
姓 名:
姓 名:
学 号:
所在院系:汽车学院
学科门类:工学
学科专业:动力机械及工程
指导教师:
年 月
二〇一五年三月
同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同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PAGE \* MERGEFORMATII
PAGE \* MERGEFORMATI
摘要
柴油机在燃油经济性、动力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势使其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城市公交车上,然而柴油公交车主要行驶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域,其尾气排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与安全,因而柴油机尾气污染物排
2019-11-06 约字 114页 立即下载
-
创意公交车扶手毕业设计.doc
创意公交车扶手毕业设计
篇一:公交车扶手人机工程学设计
公交车扶手的人机工程学设计
(一)扶手设计中不碰头的问题:
不碰头即要求扶手高度应高于大多数人身高,所以取男性身高的99百分位(男女共用,应能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求,而男性身高普遍高于女性身高,因此取男性身高99百分位),如下表所示:
表格 1
X:取99百分位身高为X=1814mm
Y:男性的穿鞋修正量,取Y=30mm
Z:公交车扶手横杆半径Z=30mm(具体半径视设计要求决定)
A:身高增长修正量A=14mm
所以满足乘客不碰头,要求扶手中心距离车内地板高度为h≥X+Y+Z=1814+30+30+14=18
2016-12-23 约5.55千字 47页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