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华侨高级中学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

发布:2025-03-28约1.19万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华侨高级中学高三下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演进历程有迹可循。下列文明成果按照问世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①④② B.③②④① C.④②①③ D.④③②①

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产业

国家地区

时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990年

2003年

1990年

2003年

1990年

2003年

低收入

32

24

28

27

40

49

中等收入

14

9

39

36

47

55

高收入

3

2

33

27

64

71

表中数据表明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3.20世纪20年代时,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梁漱溟也宣称应该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发展本身的长处。二梁都督促国人:“到东方去!”材料反映了二梁“到东方去”的认识是基于

A.新文化运动启蒙 B.一战的理性反思

C.马克思主义传播 D.西学东渐的深入

4.汉朝的重要商品名号往往提示地名,如纺织领域形成“鲁缟”、“齐纨”、“蜀锦”等著名品牌,这反映

A.区域生产优势形成 B.地方品牌商品密集出现

C.区域经济分工明显 D.丝织品的生产技术高超

5.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

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 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

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 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

6.东汉后期以来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德才,尤其重德。然而世道颓废,名士们都“刻情修容,依倚道艺,以就其身价。这反映了东汉末期

A.人才名与实相背离问题突出 B.道家思想受到大族重视

C.儒家思想影响地方官员选拔 D.贵族阶层普遍崇尚技艺

7.1955年8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举行,至1970年会谈共进行了136次。中方代表是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是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双方就彼此关注的问题进行接触和交换意见。中美大使级谈判

A.反映国际形势逐步缓和

B.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改变

C.体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D.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

8.1936年9月12日,蒋介石致电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要求他重新计划以飞机轰炸军舰的特种训练,电称:“对桂作战计划可以取消。”据此可知蒋介石()

A.摈弃了与桂系之间的矛盾 B.调整了对内与对日本的政策

C.为西安督战做了军事部署 D.最重视国民政府的空军训练

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每个州必须给予所有其他州的公共法令、档案和司法程序以完全信任;每个州的公民享有(合众国)诸州公民的所有特权与豁免权。这些规定

A.重申了邦联制的原则

B.弥合了各州间的分歧

C.有利于加强州际合作

D.保障了各州司法独立

10.20世纪30年代,国统区人士形成一股了“苏联热”。史学家钱穆曾对苏联农业集体化描述:“孤独的农民从前对着疲马叹息,从朝到暮在一小块土地上流汗,现在是用着机器伴着愉快的歌声,在一种友谊的态度上工作了”。这一描述

A.说明历史叙述受主观情感的影响

B.说明当时意识形态的矛盾逐步弱化

C.准确记述了苏联农民的生产状况

D.表明知识阶层发展计划经济的意愿

11.李大钊指出:“西方文明之特质,全为动的,西洋文明是建立在工商经济上的构造,具有一种动的精神,常求以人为克制自然,时时进步,时时创造。”这说明李大钊

A.全盘否定了中国文化

B.希望中国改革政治制度

C.主张加快工业近代化

D.肯定了西方文化的长处

12.1901年,《清议报》的一篇论说表示中国一时间突然涌现的“新党”实在太多、太濫,以新党自居的一千人等用“剽窃报章”之剩语,抄袭坊间时务策论之陈言,口中不时冒出“压力、进步、平等”之类新名词以显示自己“新党”的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A.人们知识结构正发生变化 B.西学书籍引进亟须规范

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广泛 D.社会逐利风气日益盛行

13.著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