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宁波石库门建筑.doc

发布:2018-11-20约1.03万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越来越小,形式、花样却越来越多。20世纪30年代以后.石库门的全盛时代过去了。 越来越小,形式、花样却越来越多。20世纪30年代以后.石库门的全盛时代过去了。 随着世界性的经济萧条,宁波居民的经济条件也陷入困境。为了减轻房租负担或干脆想通过房子来赚钱,总是把多余的房间分租出去,自己当房东。也有一些低级石库 门房东索性把房子横七竖八地划分成小间,上面还要搭上 阁楼。石库门不再是中产阶级的专有乐园,渐渐成为最大 众化的民居,居住者既有中西企业的职员和经理、各行业 的中小业主和买办及五花八门的手艺人和自由职业者,也 有外地来甬的各类人等。他们是市民的主流,相对流动, 却又十分稳定。石库门也有高、中、低之分。一般来说, 最好和最坏地段的房租可以相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每 当黄昏,原本一家独用的厨房则成了“72家房客”的锅碗 瓢盆交响乐。石库门曾经拥有的宽敞、温馨和诗意则荡然 无存了。宁波第一幢石库门建筑具体在哪一年哪个位置出现已 经无法考证,早期石库门建筑在岁月流失中已消逝得无影 无踪。现在位于江北区天福巷1118号的“恒裕坊”算是保 存得较为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群了。作为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典型产物的宁波石库门建 筑 ,产生于19世纪中期年代的宁波,鼎盛于20世纪20年 代,它占据了当时民居建筑的一半以上,时至今日在宁波江 北岸外滩一带仍有老宁波人居住在石库门建筑中。石库门 建筑作为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宁波近代民居”,在宁波近 现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三、宁波石库门与上海石库门早在20世纪60年代,王绍周先生在调查上海里弄建筑 时就注意到上海早期石库门住宅与江南传统民居的关系,在1986年出版的《里弄建筑》一书中他指出:“老式的石 库门里弄住宅的平面布置、大门入口、门窗装修,以及山墙处理等,无不受民间传统建筑的影响,主要脱胎于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在规模上一般有三间两厢、两间一厢 等,后来又压缩成单开间联排式住宅,由于这些住宅的单 元入口均采用了各种石库门式大门,因此便有石库门住宅 之称。它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等,大部分是传统的,只 是在总平面布局上,出现了多数为横向比联的里弄形式。1910年以前的里弄,常属于这类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类 型。”在对宁波江北岸近代建筑街区的考察中我注意到宁波 近代建筑在平面布局、门窗装饰、结构方式和建筑材料上与上海早期石库门住宅具有广泛的一致性。据此也可以认 为宁波近代民居是上海石库门建筑形成的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它是跟随移民上海的宁波商人进入上海并成为上海早期建筑的主要形式。五口通商之后,由于蒸汽船的使用,海运成本下降, 导致交通运输和物资流向的变化,上海勃兴并迅速取代宁 波成为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港口,进而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 和商业中心。与上海崛起同步的就是宁波商人的大举移 民。据《鄞县通志》记载,商业邑人所擅长,惟迩年生齿 日盛,地之所产不给予用,本埠既无可发展,不得不四出经 营以谋生活,邑人之足迹尤以上海为最盛,经商于此者,奚啻 二三万人,故有第二故乡之谚。据有关材料显示,宁波籍人 在上海人中的比例在早期高达70%,直到现在至少有30%的 上海人祖籍是宁波。更重要的是,宁波移民在上海早期工 商业界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上海兴起后,宁波籍人士兴 办的钱庄以上海为中心在各地普设联号,形成长江流域和 沿海一带的金融网络,在各地金融业中占有相当的势力和 地位,主要股东多移居上海等地,并在当地商会和钱业同 业公会中担任要职。1902年上海设立商业公议所时,一开 始就由宁波钱业巨子严信厚担任主持。以后,商业公议所 改组为总商会,正副会长也由宁波籍商人担任。仅从这些 不多的材料就可以知道,正因为宁波移民在上海处于强势 地位,因而得以将宁波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包括语言和 建筑带到上海。宁波红砂石是上海早期石库门建筑的主要 材料,它跟随宁波近代建筑业到了上海,并由此带去了石 库门的形式和工艺。宁波江北岸近代建筑街区的民居中具有大量的西方建 筑风格因素是宁波近代民居中西合璧的主要特征,上海早 期石库门建筑中普遍采用的装饰手法中的西方风格因素也 可能是受宁波近代民居的影响。从资料上看,上海石库门 建筑已经大量采用红砖,而宁波江北岸近代建筑主要还是 传统的青砖,说明在年代上宁波的近代民居要早一些。当 然上海以后的近代建筑则主要直接来自于帝国主义殖民国 家建筑文化的因素。四、宁波近代建筑与宁波近代建筑业宁波江北岸的近代民居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传统民居的 大格局下面,使用西方风格的装饰。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指 出这是当时社会风气对人们建筑意趣的影响。而这样的中 西合璧意趣的实施则与当时的市政及建筑业的状况有关。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宁波开埠后,虽然未被辟为租 界,但在江北岸外滩“外国人通商居留地”界内的市政建 设已被外人所控制。1898年,经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