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显微镜下的孟浩然》文章内容.docx

发布:2025-03-05约8.4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1

《显微镜下的孟浩然》文章内容

通过“诗歌”塑造的诗人形象

李白流传下来的一千多首诗歌塑造了他率真、狂放、怪诞、豪侠、放任不羁的性格,也由此把他塑造成了集游侠、求仙问道者、狂饮者、求仙者、狎妓者、笑傲权贵者、“诗仙”、“谪仙人”于一身的天才诗人形象。然而,诗中的“李白”是修辞化的以及想象性的,与现实生活中的李白显然是具有差异的。有学者指出:“包括杜甫在内的其他唐代诗人,没有人像李白这样竭尽全力地描绘和突出自己的个性,向读者展示自己在作为诗人和作为个体两方面的独一无二。”(宇文所安《诗的引诱》)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李白与孟浩然的形象是通过“诗歌”中的人物、意象、场景、情绪以及背景空间等塑造而成的,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诗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历史背景往往缺乏必要的具体的交代,即往往是虚化的、模糊的、不连贯的。甚至,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又增加了产生歧义和误解的可能性。李白的诗歌从题材来看相当广泛、多样,比如寻仙问道、山川风物、诗酒狎妓、离愁别绪、边塞远征、民间疾苦、怀古幽思……显然,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或“道教诗人”或“隐逸诗人”的简单化标签所能涵括得了的。

对于孟浩然,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他的山水田园诗,看到的是他隐居之地的山川风物,看到的是他游山玩水、与好友把酒临风,看到的是他的洒脱、淡然、放任。

那么,这些就构成了真实和全面的孟浩然形象了吗?

显然不是。

正如画家蒋兆和在1959年直接把自己的头像套在杜甫身上一样,对于一个人的形象往往后世附会和想象的成分更多。有意思的是,在2021年4月,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与艺术家合作,利用AI技术重新整合了蒋兆和的杜甫画像、北京故宫南薰殿《唐名臣像册》中的杜甫像以及吴为山所作的杜甫雕塑。《中国青年报》报道:“本次修复尝试了一个新的制作流程,运用AI风格迁移技术,让杜甫的相貌变得有血有肉,动了起来,仿佛杜甫穿越时空来到了现代了。甚至,AI人工智能还原之后的杜甫雕塑,还能吟诵自己的诗作《春夜喜雨》,令人十分惊喜。”

正如千百年来人们对李白和杜甫形象的不断猜想和描绘一样,有一点是不能回避的,这就是我们也都非常好奇孟浩然长什么样。

大体言之,幽人、隐士以及落魄的诗人在人们的心目当中肯定不是油头粉面、肥头大耳、膀大腰圆的,而应该是瘦削的、憔悴的、多愁善感和病歪歪的。

明代陆深在《玉堂漫笔》中记述了张说、张九龄、孟浩然、李白、王维、郑虔以及李华在风雪中出蓝田关穿越松林游龙门寺的《七子度关图》(又名《七贤出关图》)。其云:“世传《七贤出关图》,或以为即竹林七贤尔。屡有人持其画来求题跋,漫无所据。观其画衣冠骑从,当是魏晋间人物,意态若将避地者。或谓即《论语》作者七人像而为画尔。姜南(宾)举人云:‘是开元间冬雪后,张说、张九龄、李白、李华、王维、郑虔、孟浩然出蓝田关,游龙门寺,郑虔图之。’虞伯生有《题孟浩然像》诗:‘风雪空堂破帽温,七人图里一人存。’又有槎溪张辂诗:‘二李轻狂狎二张,吟鞭遥指孟襄阳。郑虔笔底春风满,摩诘图中诗兴长。’是必有所传云。”

郑虔(691—759)擅长书法、绘画和作诗,因此被唐玄宗称为“郑虔三绝”,即文献所记:“工于草隶,善于丹青,明于阴阳,邃于算术,百家诸子,如指掌焉。家国以为一宝,朝野谓之三绝。”[《大唐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府君并夫人琅琊王氏墓志铭(并序)》]郑虔曾任左监门录事参军、协律郎、广文博士、著作郎。安史之乱平定后,郑虔与王维一同被囚禁于宣阳里,后郑虔被贬为台州司户参军。郑虔被贬后,其莫逆之交杜甫曾写道:“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乾元二年(759)九月二十日,郑虔卒于台州官舍。

郑虔《七子度关图》,今存为明代的摹本,绢本设色,纵22.8厘米、横164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有传为宋人李唐(1066—1150)所画的《七子度关图》。画中七人或骑马或骑驴或骑牛,其间穿插了执缰绳或挑担的八个脚夫。骑行者七人中有六人“重戴”“皂纱遮面”,这是唐代士人非常流行的出行配置。

裹发的幞头巾子一般用黑色纱罗制成。在隋唐、五代以及宋代的不同时期,幞头(折上巾)的样式和系法(裹法)就有不少,比如软脚幞头、硬脚幞头、长脚罗幞头,又如平头幞头、圆头幞头、前踣式幞头、翘脚幞头(朝天脚幞头)、直脚幞头(平脚幞头、展脚幞头)、交脚幞头、曲脚幞头、高脚幞头、宫花幞头、牛耳幞头、玉梅雪柳闹鹅幞头、银叶弓脚幞头、曲脚向后指天幞头等等。沈括《梦溪笔谈》载:“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

“重戴”就是在幞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