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硕士考研复试准备策略.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为了说明全球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基欧汉与约瑟夫 ・奈强调了全球主义的“稀薄” (thin )
与“浓厚”(thick)之分。他们认为,古代欧洲与亚洲的经济文化联系是全球主义,但这种全球主
义只是一种“稀薄的”的全球主义,因为参与的人很少,影响面很窄。而当今的国际金融市场,
则表现为“浓厚的”的全球主义,这种全球主义具有强烈、广泛、大规模、连续且距离远的特点,
影响的人很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今天的全球主义不同于 19 世纪,也不同于 20 年前。今
天的全球主义是更远、更快、更深并且更便宜(farther, faster, deeper, and cheaper )的全球主
义。于是他们在概念上作了这样的界定:“稀薄的”全球主义就是全球主义,只有日益“浓厚”的
全球主义,才能称为“全球化”。
基欧汉和约瑟夫 ・柰认为,自 1970 年代以来,复合相互依赖的最大变化就是联系渠道的
扩大。全球主义的日益加厚导致了联系网络的重大变化:网络密度增大,不同的相互依赖关系
在更多的点上出现了更深的交叉,信息技术革命导致了整个网络而不是单一网络速度加快,跨
国参与者在日益增多。16 基欧汉与约瑟夫 ·奈对全球主义的这种阐述,是对他们的相互依赖
理论的重要发展。
总之,与现实主义相比,新自由主义不仅关注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而且关注更广泛
的行为者和更复杂的国际关系,不仅关注战争与和平问题,而且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等其他
领域的问题。由于这一范式强调以国际制度和国际机构来管理相互依赖,因此人们认为它继承
了理想主义的传统,并因而获得了“新自由主义”之名。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3、新—新的辩论与趋同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主义作为两个理论范式,自 1980 年代以来一直在国际关系领域扮
演辩论的主角。17 对于这两个范式之间的的主要争论内容,鲍德温(David A. Baldwin )作了
这样的概括:第一,与新自由主义相比,新现实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施加了更严厉
的制约;第二,与新自由主义相比,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合作更难以实现,更难以维持,并且
更多地取决于国家的权力;第三,新自由主义强调国际合作中的绝对所得,而新现实主义则强
调其中的相对所得;新现实主义要问的是谁从国际合作中所得更多,而新自由主义则更关注各
方所得总和的最大化;第四,新现实主义假定国际无政府状态要求国家专注于安全与生存问题,
而新自由主义则关注于国际政治经济,因此两者对国际合作前景的看法迥然不同;第五,新现
实主义关注于能力(capability )而不是意愿,而新自由主义则更多地关注意愿和感觉而不是能
力;第六,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制度和体制不能减轻国际无政府状态对对于合作的制约性影响,
而新自由主义则相信制度和体制能够推动合作。18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对于国际关系的冲突与合作恰恰都只强调
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新现实主义更多地强调了国际冲突的必然性,而新自由主义则更多地强调
了国际合作的合理性。由于冲突与合作始终是国际关系的并存的属性,因此这两种理论实际上
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阐释同一个问题: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有怎样的影
响。新现实主义认为制度的作用不可能超过无政府状态的影响,而新自由主义则认为国际合作
能够克服无政府状态的消极后果。在这个意义上,这两者所研究的是一个课题。
正如 Ole Waever 所指出的,这一场“新—新辩论”实际上是“新—新合成” (neo-neo
synthesis ):这两个主流理论汇合成了一个学科的核心,它们集中于共同的问题,相互竞争看
谁的理论能够给出最好的回答。19 结果,这两个理论通过辩论拧成了一股绳,并表现出了很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大的趋同性。
史密斯(Steve Smith )认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已有了这样一些重要的共同点:第
一,过去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在国际政治的暴力属性问题上观点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