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试题知识点总结.pdf
第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教育概念: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
对“教育”定义的理解:
首先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
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做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
的个性化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的“力性”,即教育活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
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
最后,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形态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撞门的教育人员、机构以及与性制度所
构成的教育形态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四)教育的劳起源说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相脱离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有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
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合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原始教育,指教育产生的最初阶段,或者说原始社会最初阶段的教育。
特点: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性与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和形式贫乏而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
特点:
1、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实践对立,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4、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5、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现代教育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
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校教育的普及性。
3、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
4、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制。
5、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学记》一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1)、16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163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3)、1803年,康德的《康德论教育》。
•(4)、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J.F.Herbart,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