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管护理操作规范.pptx
引流管护理操作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操作前准备要求
03
置管操作规范
04
日常维护要点
05
并发症处理策略
06
质量管理标准
01
引流管基本概念
01
引流管基本概念
PART
定义与分类标准
01
定义
引流管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医疗设备,用于将人体内部积液、血液等引流到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02
分类标准
根据引流管的使用部位、材质、形状等因素,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导尿管等。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引流管主要适用于各种手术后、创伤、感染等需要引流的情况,如胸部手术后的胸腔积液、腹腔手术后的腹腔积液等。
01
禁忌症
对于引流管过敏者、皮肤严重感染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等应慎用或禁用引流管。
02
结构与材质特性
引流管通常由引流管体、引流袋、固定装置等部分组成,其中引流管体是主要的引流通道,引流袋用于收集引流物,固定装置则用于将引流管固定在患者身上。
结构
引流管的材质通常具有柔软、耐腐蚀、不易变形等特点,以确保引流管的通畅性和舒适度。同时,引流管还需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减少对人体的刺激和排斥反应。
材质特性
02
操作前准备要求
PART
患者状态评估
测量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确保患者状态稳定。
了解患者引流管放置的位置、目的、引流物性质,以及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自理能力。
确认患者已完成相关术前准备,如排尿、排便、皮肤清洁等。
生命体征监测
病情评估
术前准备
物品清点与消毒
物品清点
检查引流管、引流袋、消毒用品、敷料、止血钳等物品是否齐全。
01
消毒操作
对引流管、引流袋及连接部位进行严格消毒,确保无菌操作。
02
物品分类
将不同用途的物品分类放置,便于操作时取用。
03
环境安全核查
紧急准备
确保急救设备齐全、完好,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03
确保患者的隐私得到保护,必要时使用屏风或窗帘遮挡。
02
隐私保护
场所准备
确保操作环境宽敞、整洁、安静,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01
03
置管操作规范
PART
无菌技术原则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在进行置管操作时,必须遵循无菌原则,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并使用无菌器械和消毒液。
皮肤消毒
无菌敷料覆盖
在置管前,应对穿刺部位进行常规皮肤消毒,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面积,确保无菌操作。
置管后,应使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以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1
2
3
置管步骤分解
在置管前,应评估患者的血管状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避开炎症、硬结、瘢痕等区域。
血管评估
穿刺时,应持稳穿刺针,保持适当的角度和速度,穿入血管后确认回血,再推进导管。
穿刺技术
导管插入后,应确认导管在血管内,并妥善固定,防止导管脱落或移位。
导管留置
固定与标识方法
有效固定
置管后,应使用无菌敷料或胶布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防止导管脱落或移位。
01
标识导管
应在导管上粘贴标识,注明导管的名称、置管时间等信息,以便后续识别和护理。
02
定期检查
应定期检查导管的固定和标识情况,如有松动或脱落,应及时重新固定和标识。
03
04
日常维护要点
PART
引流液观察记录
正常引流液多为淡黄色或淡红色,出现异常颜色如浑浊、脓性、乳糜色等,需及时报告医生。
记录24小时引流液量,以便医生判断患者恢复情况。若引流量突然增多或减少,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处理。
观察引流液是否含有血块、脓液、坏死组织等,以及是否有异味,以便及时发现感染等异常情况。
引流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引流液的量
引流液的性质
根据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合理安排冲洗频率,防止管道堵塞和感染。
管道冲洗与更换
冲洗频率
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医生指定的冲洗液,轻柔地冲洗管道,避免损伤患者组织和管道。
冲洗方法
根据医生指导,定期更换引流管,以防止管道老化、堵塞和感染。更换时,需严格无菌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管道更换
患者活动指导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和引流管的类型,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床上或床边活动,以促进引流和康复。
活动方式
活动时,需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牵拉、扭曲等动作,防止引流管脱落或患者受伤。同时,避免让患者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以免引起压疮等并发症。
活动注意事项
01
02
05
并发症处理策略
PART
无菌操作
在进行引流管护理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定期更换引流袋
引流袋应定期更换,以避免细菌滋生和感染。
皮肤清洁
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干燥、清洁,可定期使用消毒液进行消毒。
抗生素应用
必要时可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感染预防措施
堵塞处理方法
应首先确定堵塞的原因,是引流管扭曲、打折、被血块或分泌物堵塞,还是引流管与引流瓶接口处不严密等。
判断堵塞原因
若堵塞原因为血块或分泌物,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