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友邦惊诧”论(课件)中职高二语文(高教版2023拓展上册).pptx
鲁迅友邦惊诧论“”
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1.学习驳论文的写作逻辑,掌握驳斥反动论点与论据的方法,理解反语、排比、反复等修辞的运用。2.通过分析敌论逻辑漏洞,培养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3.鉴赏鲁迅犀利精准的语言风格,体会其情感表达与逻辑说服力。4.理解鲁迅爱憎分明的斗争精神,激发对帝国主义与反动派的批判意识。二、学习重点:梳理驳论逻辑层次,分析敌论点的荒谬性与论据的虚伪性。三、学习难点:体会反语、对比等语言手法的深层含义,理解鲁迅的阶级立场与时代意义。
情境导入
为何学生请愿会被污蔑为‘扰乱治安’?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走近作者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作品背景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写的一篇尖锐的时事短评。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袭取沈阳,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并要求国联调解。后来,《国联调查报告书》竟公然声称:中国人民有“一种极力反对外国势力之不规则的色彩”,说日本的侵略是“正当而合法”的。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号召:“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0月9日,国民党政府训令其所属各机关职员,不得参加抗日团体。11月22日,日本侵略军进攻锦州,蒋介石提出:“以退守关内为条件,划锦州为中立区。”
作品背景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写的一篇尖锐的时事短评。11月30日,蒋介石重弹“攘外必先安内”滥调,下令屠杀广州抗日示威学生。12月5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禁止学生请愿。12月17日,蒋介石下令屠杀向国民党中央党部请愿的学生,死者三十余人,伤者百余人,被捕失踪者不计其数。12月18日,国民党政府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反诬请愿学生“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并称:“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鲁迅本文,便是对此而发。
解题从字面看“友邦”本应是友好国家、友好邦交国的意思。但文中所指的“友邦”实际上是指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它们在当时的背景下与国民党反动政府有着复杂的关系,支持其打内战等反动行径,并且处处维护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其在中国的利益。从鲁迅的立场和文章批判的角度来看,所谓“友邦”是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称呼,它们并不是真正站在中国和中国人民立场上的友好国家。“友邦惊诧”四字加引号,表明这是引文,是国民党政府电文中的话,同时也表示对这一论调的讽刺和否定?。“论”是评论的意思,表明鲁迅先生将要对这一论调进行评论和批驳?。
文体知识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文体知识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论点论据论证作者观点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驳论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论据片面的、错误的、反动的驳论点方式直接驳论点、通过驳论据论证、驳倒论点驳论点方法直接反驳反证法归谬法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文体知识杂文又称文艺政论文,短小精悍、精辟犀利,有强烈的文学性,是锐利的针砭时弊的议论文,兼有“匕首”“投枪”的特点。鲁迅杂文的特点:攻击性、否定性、批判性、隐蔽性、偏激性。《友邦惊诧论》以时事为批判对象,针对国民党反动政府污蔑学生爱国请愿行为以及其所谓“友邦惊诧”的言论进行了尖锐的驳斥和批判。它具有议论的逻辑性和说理性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那样中规中矩,而是以更加灵活、泼辣、讽刺、幽默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观点。
初读感知
字音识记惊诧() 攒击()私逮()杀戮()敷衍()塞责()本埠()瞥见()惊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