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pdf

发布:2025-06-12约2.17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己亥杂诗(其五)

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第2课时(共2课时)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小学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一首《己亥杂诗》,谁能来背一背?(出示《己亥杂诗》·其二百二

十)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还记得它的作者是谁吗?(龚

自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己亥杂诗》中的另一首。(板书《己亥杂诗》其五)

2.介绍背景

己亥——是指1839年,道光十九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

这一年,作者48岁;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

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

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

3.了解作者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

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

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

集》。

◆活动二:诵读诗歌,感受诗韵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感情。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节奏: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抽查朗读,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疏通诗意。

注释:

浩荡:无限。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吟鞭:指诗人的马鞭。

东指:诗人由京返杭,起初一段路是向东走的。

天涯:指诗人将要去的地方远离京城。

落红:落花。

诗意: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

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

育下一代的作用。

◆活动三:赏析诗句,感悟诗情

1.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这组诗是作者辞官南下所作,诗人为什么要辞官回家?他的心情怎样?

明确:鸦片战争发生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朝廷分成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

竭力主战,因“忤其长官”,辞官回乡。

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

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以“浩荡”下笔,形容愁思无穷无尽,生动形象,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心

中的愁绪翻滚而来,又以夕阳西斜为背景,更渲染出一种日暮途穷的伤感。

吟鞭东指即天涯——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足见诗人离京的决绝,也表现了诗人的豪放洒

脱。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指什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落红”指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虽然

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这两句正是诗人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点拨:诗人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

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

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因

此,这两句诗也衍生出新的意义:用这两句来赞颂牺牲自己、培养新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或为了美好事物

勇于献身的精神。

(3)结合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形象?

明确: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忠君爱民、坚定执着的诗人形象。

2.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背诵诗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