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清贫》教学设计.docx
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学习设计
单元
第六单元《综合艺术表演舞台》
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清贫》
教材分析
音乐诗剧《清贫》是湘艺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艺术表演舞
台”的重要教学内容,它融合了诗歌朗诵、音乐演奏、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作品以方志敏烈士的《清贫》一文为蓝本,通过激昂的音乐旋律、饱含深情的诗歌语言和生动的戏剧情节,展现了革命先烈坚守信仰、甘于清贫、无畏牺牲的崇高精神。这部音乐诗剧不仅是音乐与文学、戏剧的跨界融合,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质素材,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
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创造力,但在综合艺术表演方面的经验相对不足。他们对革命历史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革命先烈精神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音乐学习上,学生已具备基础的识谱能力和演唱技巧,但在多艺术形式融合的表演中,对音乐与其他艺术元素的配合、情感的准确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教学中可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艺术素养。
一、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欣赏音乐诗剧《清贫》,感受作品中音乐、诗歌、戏剧相结合的艺术魅力,体会不同艺术形式所营造的情感氛围,提升对综合艺术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能够准确朗诵诗歌片段,用恰当的情感和声音表现诗歌内涵;参与音乐演唱和戏剧表演,通过动作、表情等生动展现角色形象,增强艺术表现力。
创意实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音乐诗剧的部分情节、音乐或表演形式进行创意
改编,培养创新思维和艺术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方志敏烈士的事迹,深刻理解“清贫”精神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提升对革命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意识。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深入理解音乐诗剧《清贫》的内涵,掌握诗歌朗诵、音乐演唱和戏剧表演的基本技巧,能够参与到作品的表演中。
难点: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生动诠释“清贫”精神,在创意改编中体现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实践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
四、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课堂导入
教师(播放低沉的背景音乐,展示革命历史图片):“同学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他们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却坚守着内心的信仰。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部音乐诗剧——《清贫》,去感受一位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大家知道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哪位先烈的故事吗?”
学生(纷纷猜测):“方志敏?”
教师:“没错!方志敏烈士写下的《清贫》一文,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高尚品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震撼人心的音乐诗剧。”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音乐诗剧《清贫》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任务(二):作品欣赏,整体感知
教师:“现在,请大家认真观看音乐诗剧《清贫》,思考以下问题:这部作品运用了哪些艺术形式?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播放音乐诗剧视频)
视频结束后,教师提问:“哪位同学先来分享自己的感受?”
学生1:“我觉得很震撼,音乐很激昂,演员们的表演也特别有感染力。”
学生2:“有朗诵、唱歌,还有表演,感觉把方志敏烈士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教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这部音乐诗剧通过诗歌朗诵、音乐演唱和戏剧表演,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方志敏烈士‘清贫’精神的伟大。”
设计意图
让学生完整欣赏音乐诗剧《清贫》,从整体上感受作品的艺术形式、情感氛围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感知能力。
任务(三):分段赏析,学习技巧
诗歌朗诵赏析与学习
教师选取诗剧中的经典诗歌朗诵片段,再次播放并提问:“朗诵者是如何通过声音表现诗歌情感的?语速、语调有什么特点?”
师生对话:
学生3:“朗诵的时候,有的地方很慢,感觉很沉重;有的地方很快,很激动。”教师:“非常准确!比如在描述方志敏烈士清贫生活时,语速较慢,语调低沉;
而在表达革命信念时,语速加快,语调激昂。现在,老师给大家一段诗歌,我们一起来模仿练习一下。”(教师分发诗歌片段,示范朗诵,学生跟读练习,教师逐一指导)
音乐演唱赏析与学习
教师播放剧中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分析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这段音乐在剧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旋律和节奏是如何配合情感的?”
师生对话:
学生4:“音乐很激昂,让人感觉充满力量,好像在鼓励人们坚持革命。”
教师:“对!音乐通过激昂的旋律和有力的节奏,烘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