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力与变形 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docx
湘科版一年级下册《推力与拉力》单元2.力与变形教学设计
单元
《推力与拉力》
课题
2.力与变形
课时
1
核心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2年级
②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科学思维
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的方法发现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探究实践
通过挤、压、捏、拉等方法,改变橡皮泥的形状。
通过用橡皮泥制作泥塑,感受制作过程中用力的大小与形状改变的关系。
通过挤、拉橡皮筋、弹簧、海绵,发现这些物体的形状改变后还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态度责任
积极参与制作泥塑活动。
2.能与同伴合作,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3.在体验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发现一些物体的形状改变后还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准备
教师:1.爱牛课件优化教师: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学生:橡皮泥,皮筋,海绵,弹簧,小篮球,打气筒;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一、聚焦(预设5分钟)
观察导入[材料准备:PPT]
谈话:你玩过橡皮泥吗?今天我们边玩边发现力在玩橡皮泥中的作用。
二、探索(预设25分钟)
1.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材料准备:橡皮泥;PPT]
提问1:你用哪些方法能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呢?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分析。(板书:挤、压、捏、拉……)
提问2:为什么橡皮泥的形状会改变呢?
全班交流、分析。(板书:力)
小结:我们在挤、压、捏、拉过程中都会用力,是力改变了橡皮泥的形状。
谈话:两人合作,用橡皮泥制作一个泥塑。
确定制作题目。如,小花园,小恐龙,小台灯等等。
分工合作。如,你做小花,我做小草等。
交流方法。如,怎么捏出花瓣?用力大小?等。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展示泥塑。
提问3: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怎么用力的?
全班交流、分析。
小结:用力大小不同,捏出的形状也不同。
2.奇妙的形变[材料准备:皮筋,海绵,弹簧,小篮球,打气筒;PPT]
谈话:刚才我们把橡皮泥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像橡皮泥这样呢?我们来观察皮筋,海绵,弹簧,小篮球的变化,并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在表格里。
原形状
挤压时形状
松开后形状
拉伸时形状
松开后形状
皮筋
海绵
弹簧
篮球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提问1:你有什么新发现吗?挤压时与松开后有什么不同吗?
全班交流、分析。(板书:恢复原状)
小结:力可以改变皮筋,海绵,弹簧,小篮球的形状,这些物体还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提问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这样的现象吗?
全班交流、分析。
(预设:蹦床,跳跳球,松紧带……)
小结:日常生活中,力会改变许多物体的形状。当对物体用力时,有的形状变化明显,如海绵等;有的形状变化比较小,如木块。当去掉对物体的用力后,有的能快恢复原来形状,如弹簧等;有的会慢慢恢复,如,海绵等。
三、研讨和交流(预设5分钟)
1.提问:用哪些方法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呢?
2.提问:哪些物体形状改变后能恢复原来形状呢?
3.提问:人们是怎样应用有些物体会恢复原状的本领的呢?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
四、练一练
一、选择题
1.下面()物体容易改变形状。
A.橡皮泥B.尺子C.橡皮D.木块
2.下面()物体容易恢复原来的形状。
A.木板B.弹簧C.橡皮泥D.纸板
3.蹦床中应用了物体能恢复()的本领。
A.大小B.气味C.形状D.颜色
4.用力向下拍皮球,皮球会向上跳起来,这是皮球有()的本领。
A.能拉长B.能充气C.改变形状D.恢复形状
5.拉橡皮筋时,拉的(),用的力()。
A.大、短B.长、小C.长、大D.短、大
一、判断题
1.力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
用力压海绵,海绵就会缩小。()
把海绵压扁,手指没有感觉。()
4.用力拉弓弦时,手指感觉到向后的拉力。()
5.向下压弹簧,手能感觉到弹簧向上顶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