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生活中的溶解 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docx
湘科版一年级下册《溶解》单元9.生活中的溶解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溶解》
课题
9.生活中的溶解
课时
1
核心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及要求
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①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沙和食用油等。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科学思维
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探究实践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通过观察,知道生活中常常会应用到溶解现象。
态度责任
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等基本的科学方法。
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观察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区别溶解和难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班级记录表。
学生:1.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醋、搅拌棒、杯子;2.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一、导入和聚焦(预设5分钟)
情境导入:[材料准备:PPT]
提问1:你见过这些厨房里的物品吗?说说你知道的。
全班交流、分析。
提问2:厨房中的各种调料品都能溶解在水中吗?说说你的想法。
全班交流、分析。
小结:今天我们来探究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板书课题)
二、探索:(预设25分钟)
1.生活中的溶解现象[材料准备: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醋、搅拌棒;PPT]
(1)问题
提问1: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醋这些物品能溶解在水中吗?说说你的猜想。
全班交流、分析。
提问2: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它们能溶解在水中吗?
全班交流、分析。
小结:我们来动手试一试,观察它们在水中的现象。
(2)实验
提问1:动手前要做哪些准备呢?
全班交流、分析。
(预设:水勺搅拌棒……)
提问2:怎样做才能不把它们搞乱呢?
全班交流、分析。
(预设:贴标签……)
提问3:怎样观察呢?
全班交流、分析。
(预设:搅拌……)
步骤和要求:
①把水杯一对一放在物品前。
②舀一勺放入,先观察10秒,再搅拌。
③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再观察。
④把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汇总
提问1:食用油、淀粉在水中是什么现象呢?
全班交流、分析。
(预设:食用油……淀粉……)
提问2:汇总我们的观察记录,有什么发现呢?
全班交流、分析。
小结:有的容易溶解,有的难溶解。
(板书:有的容易溶解,有的难溶解。)
提问3:你能根据这些物品的溶解现象分类吗?
全班交流、分析。
溶解的:
难溶解的:
2.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材料准备:PPT]
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应用到溶解呢?说说你知道的。
全班交流、分析。
(预设:洗衣……)
小结:生活中洗衣、药品等方面都会应用到溶解现象。
3.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材料准备:;PPT]
提问1:打开可乐,会有什么现象呢?可乐里面气体是从哪里来的呢?
全班交流分析。
(预设:气体……)
提问2:这些有什么作用吗?说说你的想法。
全班交流分析。
(预设:水里增加空气……)
小结:水除了能溶解一些液体和固体,还能溶解少量的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鱼就是靠获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4.自我评价[材料准备:PPT]
谈话: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给自己打几颗星。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疑难解答】
1.一年级学生在观察物体特征的时候,做不到全面、有序怎么办?
教师可以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全面观察的重要性及有序观察的方法。在实际观察过程中,教师应耐心指导,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同时教给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进行观察的技巧。教师也需要边演示边板书,帮助学生建立感官与特征的对应联系,形成有序观察的习惯。通过反复练习和及时反馈,逐步培养学生全面、有序观察的习惯和能力,为他们的科学探究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讨、反思(预设5分钟)
提问:我们是如何辨别油是否能溶解在水中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
四、板书设计
9.生活中的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