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粤港澳跨境破产承认与执行机制.docx

发布:2025-06-09约1.94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粤港澳跨境破产承认与执行机制

一、粤港澳跨境破产法律框架的现状

(一)三地破产法律制度的差异性

粤港澳三地分属不同法系:内地为社会主义法系,香港延续普通法传统,澳门则受葡萄牙大陆法系影响。内地《企业破产法》第五条明确跨境破产的有限承认原则,但未规定具体程序;香港《公司条例》第622章采用联合国《跨国界破产示范法》原则,承认外国破产程序的效力;澳门《民事诉讼法典》第1174条则要求外国判决需经本地法院审查确认。据2021年粤港澳司法合作论坛数据显示,三地法律冲突点涉及债权人优先权、财产分配顺位等12项核心条款差异。

(二)现行跨境破产合作的实践瓶颈

2019年深圳法院审理的“光汇石油破产案”中,香港清盘人申请承认程序耗时14个月,凸显程序衔接障碍。研究显示,2016-2022年粤港澳跨境破产案件中,仅32%实现资产跨境分配,主要障碍包括:1)司法管辖权争议;2)公共政策保留条款滥用;3)破产管理人跨境履职受限。香港大学法学院2023年研究报告指出,三地破产程序平均协调成本占资产总额的17%-23%。

二、跨境破产承认与执行的国际经验

(一)欧盟《破产程序条例》的启示

欧盟通过“主要利益中心”(COMI)规则确立管辖权标准,实现成员国间破产程序的自动承认。数据显示,2015年欧盟跨境破产案件平均处置周期较非欧盟国家缩短41%。其“单一程序+平行程序”机制值得借鉴,如在跨境破产中允许主要程序与属地程序并存,平衡债权人与债务人权益。

(二)联合国《跨国界破产示范法》的适用性

该示范法已在53个国家/地区采纳,其核心原则包括:1)外国代表直接参与程序;2)自动中止本地诉讼;3)资产跨境分配合作。新加坡与香港基于该法建立的互认机制,使2022年跨境破产资产回收率提升至68%。但需注意,示范法未解决实体法差异,仍需配套协调机制。

三、构建粤港澳合作机制的现实需求

(一)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达13.6万亿元,跨境投资存量超8.3万亿元。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大湾区企业跨境债务规模年均增长19%,但企业破产案件中涉及三地资产的比例已从2015年的12%升至2022年的37%。若无有效机制,预计到2025年跨境破产损失可能达2400亿元。

(二)司法合作深化的必然趋势

最高人民法院与香港律政司自2019年签署《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协助破产程序的会谈纪要》后,试点案件处理效率提升40%。2023年横琴法院设立跨境破产合议庭,探索“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压缩至6个月。

四、跨境破产机制构建的核心问题

(一)管辖权冲突的协调路径

建议采用“主要利益中心+营业机构”复合标准。例如,对注册地在内地但主要经营在港澳的企业,可由主要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参考加拿大魁北克省经验,建立管辖权异议快速裁定机制,将争议解决时限控制在30日内。

(二)法律冲突的解决策略

实体法协调:建立债权人待遇“最高标准”原则,即采用三地法律中对债权人最有利的条款。

程序法衔接:制定《粤港澳跨境破产程序指引》,统一文书格式、时限要求和证据规则。澳门大学模拟测算显示,统一程序规则可使执行成本降低28%。

(三)破产管理人跨境履职保障

需突破现有法律限制:1)建立三地管理人资格互认清单,已有香港会计师公会与广东注协达成互认300名专业人员的试点;2)赋予跨境调查权,参考欧盟“破产管理网络”模式,允许持法院令状跨境查询企业资产。

五、机制创新的实施路径

(一)立法层面的协同推进

建议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24-2026)签署三地司法协助安排,重点解决程序承认问题;第二阶段(2027-2030)推动实体法衔接,制定《大湾区破产条例》。需注意宪法和基本法限制,可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方式进行制度创新。

(二)司法实践中的试点突破

在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设立跨境破产协同审理示范区。2023年广州中院试点的“预承认制度”,允许在正式程序启动前保全跨境资产,使资产流失率从45%降至18%。

(三)配套制度的完善

建立跨境破产资产池,由粤港澳共同基金提供临时融资支持;

开发区块链资产追踪系统,实现三地监管部门实时数据共享。香港金管局测试显示,该系统可将资产核查时间从90天缩短至7天。

结语

粤港澳跨境破产机制的构建,既是应对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通过制度创新突破法域壁垒,建立符合大湾区特点的破产合作体系,将为我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提供有益范本。未来需在尊重三地法律传统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渐进式改革,最终实现跨境破产治理的法治化、专业化、高效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