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1.docx
(2025年)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1
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一、引言
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且可能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通常在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突然发生。其起病急、进展快,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甚至死亡。2025年,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和临床用药的日益复杂,对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流程进行科学、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显得尤为重要。本预案旨在为医疗机构应对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以提高救治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患者因使用药物而发生过敏性休克的紧急处理。涵盖了门诊、急诊、病房、手术室等各个医疗场所,以及各类药物,包括但不限于抗生素、生物制品、造影剂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的药物。
三、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1.应急指挥小组
由医院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急诊科等部门负责人。其主要职责为全面指挥和协调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工作,调配医院的人力、物力资源,确保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组织专家对救治方案进行评估和指导,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救治情况。
2.救治小组
由急诊科医生、护士,以及相关专科医生组成。负责现场的紧急救治工作,包括快速评估患者病情、实施心肺复苏、给予抗过敏药物等;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和解释工作。
3.后勤保障小组
由后勤部门和设备科人员组成。负责保障救治所需的药品、设备、物资的及时供应,确保水电、氧气等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协助转运患者,提供必要的后勤支持。
四、应急响应流程
1.早期识别
医护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当患者出现以下表现时,应高度警惕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呼吸道症状:如鼻痒、打喷嚏、流清涕、刺激性干咳、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喘息等,这是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和肺水肿引起的。
循环系统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心悸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丧失、心跳骤停。
皮肤症状: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如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
消化系统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一旦发现患者有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可疑药物,并呼叫救治小组。
2.现场急救
救治小组到达现场后,应立即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急救:
体位: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双腿略抬高,以增加回心血量。如患者有呼吸困难,可将上半身适当抬高。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患者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如有舌后坠,可使用口咽通气道或鼻咽通气道。对于严重喉头水肿导致窒息的患者,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或环甲膜穿刺。
吸氧:给予高流量吸氧(68L/min),以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
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以便快速补液和给药。首选上肢静脉,如无法建立上肢静脉通道,可考虑使用下肢静脉或中心静脉。
肾上腺素的应用:肾上腺素是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立即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51mg,小儿按0.01mg/kg计算,最大剂量不超过0.5mg。如症状无缓解,可每隔515分钟重复注射一次。对于心跳骤停的患者,应立即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每35分钟重复一次。
抗过敏药物的应用:给予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1020mg或氢化可的松200400mg静脉滴注,以减轻过敏反应。同时,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2550mg或异丙嗪2550mg肌肉注射,以缓解皮肤瘙痒等症状。
补充血容量: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以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一般在最初的30分钟内输入10002000ml,以后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情况调整补液速度和量。
3.病情监测与评估
在急救过程中,应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颜色、尿量等变化。每510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器官功能状态。
4.多学科协作救治
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等并发症,应及时邀请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专科医生会诊,共同制定救治方案。对于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应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治疗。同时,药剂科应协助临床医生分析可疑药物,提供相关的药学信息和建议。
5.心理支持与沟通
在救治过程中,应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向他们告知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解答他们的疑问,给予他们心理支持和安慰。避免因信息沟通不畅而导致家属的误解和不满。
6.后续处理
病情稳定后的处理: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应继续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