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2021版)解读.pptx
;;;定义与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更新要点;性别年龄差异显著:女性高发红斑/丘疹型(激素影响),男性多见鼻赘型(雄激素作用),20-50岁占病例76%。
误诊率高发类型:丘疹脓疱型易误判为痤疮,眼型60%初诊漏检,需结合毛细血管扩张特征鉴别。
神经血管机制关键:α/β受体调节失衡导致血管扩张,LL-37抗菌肽引发炎症级联,靶向治疗需双通路干预。
阶梯治疗策略:红斑型首选α激动剂(溴莫尼定),丘疹型用伊维菌素+抗生素,鼻赘型需激光/手术联合。
地域流行病学特征:我国患病率3.4%低于欧美(5-12%),可能与肤色光防护差异及诊断标准有关。;;分部位诊断标准(面颊部/口鼻部);;鉴别诊断要点;;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增生肥大型;眼型玫瑰痤疮;;遗传因素与神经血管调节异常;皮肤屏障功能损伤;;;局部药物治疗(如壬二酸、伊维菌素);系统药物治疗(多西环素等);光电治疗与物理疗法;;诱因控制(情绪、温度等);皮肤护理与屏障修复;长期随访与复发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