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防疫知识培训.pptx
师生防疫知识培训演讲人:日期:
06培训效果强化目录01防疫基础知识02个人防护措施03应急处置流程04心理健康管理05校园日常防控
01防疫基础知识
病毒传播途径解析通过感染者说话、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产生的飞沫进行传播。飞沫传播接触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被污染的物品等导致传播。接触传播病毒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他人吸入后导致感染。空气传播
发热体温升高,可能伴有寒战等症状。01呼吸道症状咳嗽、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02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03其他症状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眼睛发红等。04常见症状识别方法
防疫法规政策解读国家层面政策了解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总体政策、方针和措施。01行业部门政策掌握教育行业、卫生部门等制定的具体防疫规定和指导原则。02单位防疫制度遵守所在单位或学校的防疫规章制度,配合做好各项防疫工作。03
02个人防护措施
口罩佩戴与更换规范建议选用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确保防护效果。选用口罩佩戴方法更换频率佩戴前清洗双手,将口罩罩住鼻、口和下巴,金属条贴紧鼻梁,确保密封性。一般情况下,建议每4小时更换一次,若口罩潮湿或污染,需立即更换。
手部清洁消毒步骤接触公共物品、饭前便后、咳嗽或打喷嚏后,需及时洗手。洗手时机采用肥皂和流动水,按照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至少持续20秒。洗手方法洗手后可使用含酒精的消毒液进行手部消毒,确保手部卫生。消毒处理
社交距离执行标准注意事项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需立即佩戴口罩并就医,同时避免与他人接触。03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减少感染风险。02减少聚集保持距离在公共场所,需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避免密切接触。01
03应急处置流程
疑似病例上报机制校内报告发现疑似病例,立即向学校疫情报告人报告,并立即将疑似病人隔离。01疫情报告人职责疫情报告人需立即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协助开展相关调查处置工作。02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应包括疑似病例症状、出现时间、就诊情况、密切接触者等信息。03
临时隔离区操作指南临时隔离区应远离学生密集场所,选择通风良好、相对独立的空间。选址要求物资准备隔离流程隔离区内应备有医用口罩、体温计、消毒液等必要物资。疑似病例进入隔离区后,应安排专人看护,严格限制其活动范围,避免与其他人员接触。
密切接触者指与疑似病例有近距离接触且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人员。密切接触者定义通过调查疑似病例的活动轨迹,确定密切接触者,并逐一进行追踪。追踪方式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体温监测、医学观察,如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隔离并报告。追踪后处理密切接触者追踪流程
04心理健康管理
防疫焦虑疏导技巧积极心理暗示鼓励师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提高自我信心和心理抵抗力。03教授深呼吸和肌肉放松技巧,帮助师生在面对疫情时保持冷静。02深呼吸和肌肉放松正念冥想通过正念冥想,帮助师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减轻焦虑和压力。01
线上心理支持资源心理咨询平台介绍线上心理咨询平台,为师生提供便捷的心理咨询服务。01心理健康课程提供线上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师生学习心理调适和应对技巧。02心理自助资源推荐心理自助书籍、文章、视频等,让师生自我学习和提升。03
师生互助机制建立设立班级心理委员,负责关注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及时报告和提供帮助。班级心理委员师生互助小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鼓励师生自发组成互助小组,共同面对和解决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如心理剧、团体辅导等,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意识和互助能力。
05校园日常防控
教室通风消毒频率每天至少开窗通风3次,每次至少30分钟,保持空气流通。每日通风使用符合标准的消毒剂对教室进行定期消毒,特别是在课间和放学后。定期消毒定期检查通风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转,避免故障导致空气不流通。通风设备维护
聚集活动管控原则活动审批任何聚集活动需经过学校审批,并制定详细防控措施。03在必要聚集时,应保持适当社交距离,佩戴口罩。02社交距离减少聚集尽量减少大型聚集活动,如校庆、文艺演出等。01
健康打卡制度实施每日健康监测学生每天进行健康打卡,报告体温、身体状况等信息。01异常情况处理发现异常情况,如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02打卡数据分析对打卡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采取相应措施。03
06培训效果强化
知识考核评估方式通过在线平台进行知识测试,评估师生对防疫知识的掌握情况。线上测试实战演练小组讨论组织师生进行防疫演练,评估实际操作能力。分组讨论防疫相关话题,评估团队协作能力。
制定详细的演练计划,明确演练目标、流程和人员分工。演练前准备按照计划进行模拟演练,包括应急响应、现场处置等环节。演练实施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评估演练效果,提出改进建议。演练总结应急演练执行方案
反馈改进闭环管理持续改进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改进措施,不断完善防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