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pptx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应急管理体系总则
组织架构与职责
监测预警机制
应急响应流程
资源保障体系
后期处置与重建
01
应急管理体系总则
定义与范畴
01
定义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是指为预防、控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建立的应急管理体系。
02
范畴
涵盖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法律依据框架
主要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
01
相关配套文件
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等。
02
基本原则与目标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管理,科学应对;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基本原则
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目标
02
组织架构与职责
国家级指挥机构
负责制定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总体方案,统筹协调全国应急处置工作。
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其他相关部门
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
如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管理部等,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地方应急执行部门
省级应急管理部门
负责指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制定应急预案和措施。
地市级及以下应急管理部门
医疗卫生机构
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组织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
负责病人的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及时上报疫情和相关信息。
1
2
3
多部门协同机制
监督与评估机制
各部门之间建立相互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高效、规范和有序。
03
在应急响应时,各部门按照预案和职责分工,共同行动,调配资源,形成合力。
02
联合行动与资源调配机制
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
各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通报疫情和应急处置情况,加强沟通协调。
01
03
监测预警机制
公共卫生监测网络
传染病监测
包括法定传染病、新发传染病和输入性传染病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
包括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环境污染、核辐射等突发事件。
健康相关因素监测
包括营养状况、健康行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
公共卫生监测信息收集与整理
通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进行监测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
预警分级标准
根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预警级别可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级别。
预警级别设置
预警指标确定
预警信息发布
根据监测信息,结合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
预警信息应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社会发布,并根据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
信息通报与共享流程
信息通报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及时向上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不得瞒报、谎报和迟报。
01
信息共享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准确地共享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02
信息发布
政府应及时、准确、客观地发布突发事件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应对突发事件。
03
04
应急响应流程
事件分级与启动条件
根据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事件分级
各级政府根据事件分级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响应措施,当事件达到相应级别时,及时启动应急响应。
启动条件
01
02
迅速组织医疗力量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评估事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为制定处置方案提供依据。
对现场进行封锁和隔离,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及时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事件情况,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公众舆论。
现场处置核心措施
紧急救治
调查与评估
隔离与控制
信息报告与发布
跨区域指挥调度系统
跨区域协同机制
指挥层级与职责
应急资源调配
协调联动
建立跨区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和联合行动。
明确各级应急指挥机构的指挥层级和职责,确保指挥调度有力、有序、有效。
根据应急处置需要,迅速调配跨区域的应急资源,包括救援队伍、物资、资金等。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
05
资源保障体系
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应急物资分类
包括医疗设备、药品、疫苗、防护用品等类别,确保应急物资的多样化。
01
储备数量和分布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等级、人口密度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储备数量和分布。
02
储备方式和管理
采取动态储备和静态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统一的储备管理体系,确保储备物资的安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