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径”据“点”:“法治专册”活动性学习路径的创设与实践.docx
引“径”据“点”:“法治专册”活动性学习路径的创设与实践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以“法治专册”的内容为主,注重法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合,注重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互相融合。在这一册的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法治教育与学生行为实践的结合,又要注重开发学生生活中的各类法治学习资源,探索活动性学习的有效策略,普及法治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专册活动性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作为课程的两大支点。它注重在道德观引领下的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目标明确指出:着重普及宪法常识,树立守法意识和养成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一、引问题,找疑点——统编版教材“法治专册”教学窘境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以宪法精神为主线,涉及刑法类、民法类、行政类、经济法类等法律内容,法治教育内容相对集中,故称之为小学法治专册。笔者发现,道德与法治中的法治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体现在教师难以有效地开展法治教学,缺少行之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法律法规有较深刻的理解。
(一)法律条文抽象,学生缺乏直观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法律知识是抽象的。学生缺乏直观的体验,也就很难有感而发,要使法律深入人心更无从谈起。如果课堂上只是单调的知识传授,没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法律知识专业,教师缺乏概念储备
教师接触的法律知识不多,对于一些法律专有名词,读着都觉得拗口,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储备。
(三)法律專册初设,课堂缺乏成熟范式
大部分教师都按部就班,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部分教师开始思考,但都处在摸索阶段,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法律专册教学范式就更少了。
二、引活水,立支点——法治课堂活动性学习资源开发
法治专册的内容不是单纯的法律条文教育,而是层层递进,是面向学生的普及性的法治教育。开发贴近生活的学习资源,能够唤醒他们已有的经验。
(一)解读法治专册教材,让知识体系统整
教材中的法律案例是编者根据法律教育目标精心设计的,既围绕教学目标,又尽可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案例中的典型场景能唤起学生的回忆并引发联想。教材中的案例等素材是教师的教学首选,如果法律案例适切本班学生,就可以保留教材中的法律案例和图表。
在保留素材时,教师要遵循“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知识巩固”“法律知识拓展”三个原则,保留素材的精髓部分。一般对应的栏目有“知识窗”“活动园”“相关链接”。对这些内容,教师要认真解读,细化到每个字、每个标点。
不同地区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本着适切的原则,结合实际学情,对教材案例进行调整,用足、用好教材案例。
例如,可以采用“补充”“细化”“修改”的办法进行调整。比如,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生活情景对照,可以在教材提供的素材的基础上再补充“孙志刚案”;可以把专门为未成年人制定的三部法律细化;在学习教材中列举的民法保护下的各式合同时,将“强强的爸爸和村委会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修改为父母亲的“劳动合同”,这就贴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易于理解。
(二)活引生活法治元素,让学习资源灵动
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生活资源就是最鲜活的课程资源。法治元素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法治元素,把它们转化为灵动的学习资源。学习不仅在课堂发生,整个社会都有学生学习的资源。教师要优选生活中的法治元素,拉近法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抽象的法律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在具体、鲜活的情境中学习法律知识。
(三)提升教师法治素养,让文化资源鲜活
法治专册的教学从法律的要求上来说是简单的,但课堂上呈现或支撑教学的一部部法律、一条条法则,这些文本资源必须准确无误。当然,要准确地传授法律知识,一线教师就需要主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教师只有在具备法律知识储备的条件下,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因此,一线教师应当主动学习“法治专册”中的相关法律法规,让自己拥有一定的法律思维能力。
学校在法治教育方面一直在思考并探究如何让晦涩的法律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帮助学生认识“法”,理解“法”设立的意义。当前,教师的普法教学形式单一,主要以“灌输式”方法教育学生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或以简单的课件讲解为主,所以学生大多觉得学法比较无趣。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分块,熟识相关内容及要拓展的法律法规知识(见表1)。
教师应做好资料的收集,有丰富的法律知识,能保证在课堂上精准地表达。有了知识的支撑,教师把“法言法语”转化为“童言童语”时就不会出现表达的偏差。
教师有了丰富的生活法治案例积累,就可以根据教学“难点”和学生“困惑点”补充生活案例。可以先预设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