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治疗厌食.pptx
小儿推拿治疗厌食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疾病概述
02
推拿治疗原理
03
核心推拿手法
04
治疗方案设计
05
操作注意事项
06
疗效评估体系
01
疾病概述
厌食症定义与病理特征
01
厌食症定义
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减退,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02
病理特征
厌食症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脾胃功能失调,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导致小儿营养不良、贫血、免疫力低下等。
婴幼儿消化系统特点
婴幼儿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能力较弱。
生理特点
婴幼儿的喂养方式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逐渐添加辅食,若喂养不当,易引起消化不良。
喂养方式
婴幼儿肠道菌群尚未稳定,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都有一定影响。
肠道菌群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认为厌食症的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情志失调、病后失调等。
病因
厌食症的病机主要是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职,导致食积内停,气机不畅,从而出现食欲不振、厌食等症状。同时,厌食症还与肝脾不和、肺气不降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病机
01
02
02
推拿治疗原理
经络穴位理论基础
推拿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流通,促进身体自我修复和抗病能力。
经络理论
穴位作用
手法技巧
特定穴位具有健脾开胃、消食导滞等作用,推拿可刺激穴位,达到治疗厌食的效果。
手法轻柔、熟练、有力,能够刺激穴位、舒通经络、调和气血。
脾胃功能调节机制
健脾和胃
推拿通过手法刺激脾胃相关穴位,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01
升降气机
推拿可以调整脾胃气机,促进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恢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
02
运化水谷精微
推拿能促进脾胃对水谷精微的运化,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
03
神经调节
推拿可以刺激神经末梢,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厌食症状。
血液循环
推拿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胃肠道血流量,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内分泌调节
推拿能够调节内分泌系统,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食欲。
实验研究
推拿治疗厌食的临床试验表明,推拿能够显著改善厌食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代医学作用验证
03
核心推拿手法
手法
推法,以拇指指腹或食指指腹沿脾经从拇指尖推向指根。
01
力度
轻柔,以宝宝舒适为度,避免过度刺激。
02
次数
每次推拿约100-300次,根据宝宝情况可适当调整。
03
功效
健脾和胃,增强消化功能,改善厌食症状。
04
补脾经操作规范
摩腹揉脐技术要点
手法
力度
次数
功效
摩法,以手掌或指腹在宝宝腹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摩动。
轻柔,以宝宝舒适为度,避免过度按压。
每次摩腹约5-10分钟,揉脐约100-300次,根据宝宝情况可适当调整。
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缓解腹胀和厌食症状。
捏脊疗法实施步骤
手法
捏法,以拇指和食指指腹沿宝宝脊柱两侧从下向上捏提。
01
力度
适中,以宝宝舒适为度,避免过度捏提。
02
次数
每次捏脊约5-7遍,根据宝宝情况可适当调整。
03
功效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脾胃功能,改善厌食症状。
04
04
治疗方案设计
辨证分型对应手法
以健脾益气、和胃消食为主,手法包括揉板门、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
脾胃虚弱型
以消食导滞、通肠和胃为主,手法包括揉中脘、推大肠经、摩腹等。
伤食积滞型
以清胃泻火、通腑消积为主,手法包括清胃经、清大肠经、推六腑等。
胃火炽盛型
疗程周期设定标准
重度厌食
每天推拿2次,疗程3个月以上。
03
每天推拿1次,疗程2个月左右。
02
中度厌食
轻度厌食
每周推拿2-3次,疗程1个月左右。
01
家庭辅助操作指导
家长应根据孩子情况,合理调整饮食,避免过食肥甘厚腻之品,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
饮食调理
情志调节
适当运动
孩子厌食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家长应耐心引导,避免孩子情绪波动过大。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孩子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提高食欲。
05
操作注意事项
禁止在肿瘤或骨折部位进行推拿。
恶性肿瘤及骨折部位
推拿需避免皮肤破损、溃疡处,以免加重病情。
皮肤破损或溃疡
01
02
03
04
如肝炎、结核、严重感染等,不宜推拿。
急性传染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推拿需谨慎。
出血倾向疾病
禁忌症与风险提示
推拿时力度要适中,以患儿感到舒适为宜,避免过度刺激。
力度适中
推拿力度温度控制
推拿时可逐渐加大力度,使患儿逐渐适应。
逐渐增加力度
推拿时手法温度要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
温度适宜
推拿过程中手法温度要保持稳定,避免温度波动。
保持恒温
选择舒适体位
推拿时让患儿选择舒适的体位,便于操作。
01
稳定情绪
推拿前可安抚患儿情绪,使其保持平静。
02
轻柔抚触
推拿时手法要轻柔,避免引起患儿紧张或哭闹。
03
密切观察反应
推拿过程中要密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