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唱中提升学生的歌唱表现力.docx
在慢唱中提升学生的歌唱表现力
【摘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倡导“要学习演唱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在“演唱”目标中也提出“要重视良好歌唱习惯的培养,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进行歌唱”。本文从引导积极的演唱状态、关注多样的音乐信息和融合渐进的教学手段这三个方面对歌唱教学之慢唱策略进行了阐述。实践表明,慢唱策略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演唱技能,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音乐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关键词】慢唱演唱技能策略研究
一、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当前小学歌唱教学中,教师大多重视歌曲的学唱,往往会忽略演唱技能的引导与教学,导致学生演唱时常出现“喊唱”现象。学生在遇到高音时,有伸长脖子唱的,有涨红脸唱的,也有踮起脚唱的……这样突兀的冒音甚至破音严重影响了歌声整体的美感。学生有时学完歌曲,就无法再用声音进一步表现歌曲的情感和内涵,歌声缺乏张力和表现力。在歌曲教学中,教师注重发掘音乐要素,推敲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手段,可对演唱技巧的方法引导,常常会感到困惑。缺乏演唱技巧的引导,学生的歌声无法打动听众。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演唱技能指導的时机不合适
学习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于演唱歌曲过程中渗透节奏、音准等的练习,渗透对唱本的理解,而不是撇开音乐情境和音乐旋律,独立地进行反复枯燥的练习。
(二)演唱技能引导的方法不够丰富多样,语言不够通俗易懂
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音乐情境,从学生的角度来教授演唱技能,需要有精心的设计、童趣易懂的语言等。但现实的歌唱教学,往往是方法不够丰富多样,语言不够通俗,或者是引导不够深入。
(三)演唱技能的术语过于专业
演唱技能的术语很专业,如呼吸中的“急吸缓呼”、唱腔中的“头腔共鸣”等,造成音乐教师对演唱技能引导产生畏惧感,认为这是初中生才能理解的,小学生无法理解,也无法表现出来。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歌唱教学中,迫切需要寻找融入演唱技能的策略,让学生提升歌唱表现力,深情演唱,感染你我。
二、相关概念的设定
慢唱指对歌曲中的片段、某个乐句,甚至是某个音,能静下心来,慢速、有效地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能在呼吸、位置、力度、音色等要素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针对不同的指向、不同的目标反复练唱,直至正确演唱,并渗透各种声音方法和知识技能的演唱。
(二)演唱技能
演唱技能指歌唱时的技巧,如呼吸与气息、吐字与母音、共鸣与颤音等处理方法,还包括不同音色的指导、清晰的咬字吐字和音乐记号的正确运用等。
(三)歌唱表现力
表现力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凸显和流露的自身潜能。歌唱表现力是指在歌唱作品时表现出来的感染力,歌声中包含内蕴丰富的意境、节奏、韵律、品位等,也包括演唱者个性出彩的展示。
三、有效策略的研究
在教学“慢唱”时,教师要摒弃功利心,不能操之过急,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前行,所有的歌唱技巧只能在慢唱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循序渐进。
(一)引导积极的演唱状态
演唱者的演唱状态对于歌唱是否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演唱状态包括呼吸状态、发声状态、情绪状态等,这些状态对歌唱都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使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养成一种良好的演唱习惯。有正确的演唱状态,教师再从情境创设、动作形象、语言童趣三个方面针对学生演唱的状态进行具体、明确和动情的指导,学生的演唱状态就会越来越好。
1.用具体、恰当的情境引导学唱
歌唱指导是很难只用语言的讲解就能做好的。如“高位置的演唱”“用欢快的情绪来演唱”等语言对学生来说很抽象,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的情境,在情境氛围中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声音。例如,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歌唱的“位置”,如在教学《闪烁的小星》时,教师可以先把黑板布置成蓝色,按歌曲旋律的高低挂上带有音符的星星。为了让学生感觉夜晚的宁静,体会轻声唱的感觉,教师和学生用讲“悄悄话”的形式来念歌词,之后教师再进行范唱,让学生感觉声音像星星一样高高地挂在天上。学生充满兴趣地在“夜晚的宁静”中,学会了用“高位置轻唱”的演唱方式。可见情境引导对歌曲的演唱帮助很大。
2.用直观、形象的动作帮助发声
学生的思维带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教师如果使用形象的动作,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巩固对演唱状态的模仿和感受。例如,在刘志华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她用了一个特别形象的动作——把手放在头顶上,感受演唱时声音像丝一样从头顶拉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竖”起来的一种演唱状态。学生们很兴奋,学习积极性高涨。
3.用童趣的语言指导演唱
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设计带有童趣想象的语言,学生定然喜闻乐见。在这样的课堂互动中渗透歌唱技能,学生会觉得生动有趣。千万不能用“头腔共鸣”“丹田置气”等专业术语来指导学生演唱。教师可以使用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