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技术规范新冠医疗废物管理.docx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技术规范新冠医疗废物管理
新冠医疗废物产生与分类收集
新冠医疗废物主要来源于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核酸检测点等,涵盖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如棉球、纱布、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等;废弃的医用锐器,如针头、缝合针等;废弃的药品,如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废弃药品;废弃的医疗设备,如损坏的体温计、血压计等;以及其他与新冠诊疗相关的废弃物,如废弃的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
在分类收集环节,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等区域的医疗废物应使用双层专用包装袋盛裝,确保包装严密无破损,并及时在每个包装袋表面粘贴警示标识,注明“新冠医疗废物”字样。包装袋的容积不得超过其容量的3/4。收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穿戴好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口罩等,避免与医疗废物直接接触。对于感染性废物,务必与其他医疗废物分类存放,不得混合收集。
新冠医疗废物的运送
运送新冠医疗废物的车辆必须专车专用,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车辆应配备封闭、防渗的车厢,确保医疗废物在运输过程中不会泄漏。在每次运输任务完成后,应对车厢内部进行严格清洁和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车厢表面,作用一定时间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医疗废物的运送频次需要及时高效,确保医疗废物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等重点区域的医疗废物应每天至少运送一次,确保废物不会在医疗机构内长时间堆积。运送人员在装卸医疗废物时要轻拿轻放,防止包装袋破损。装卸过程完成后,要对车辆和装卸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
新冠医疗废物的贮存
医疗机构应设置专门的新冠医疗废物暂存场所,该场所应远离医疗区域、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等,以避免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潜在危害。暂存场所要有严密的封闭措施,防止雨水渗漏和废弃物溢出,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
对暂存场所要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每天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处理。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地面、墙壁、门窗等进行喷洒消毒,保持环境整洁卫生。贮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以减少医疗废物在暂存过程中的污染风险。
新冠医疗废物的处置
处置新冠医疗废物应优先选择焚烧方式,以确保医疗废物能够得到彻底无害化处理。处置单位要确保焚烧设备正常运行,严格控制焚烧温度和停留时间等技术参数,保证医疗废物完全燃烧。在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相关的环保标准,确保废气、废水达标排放。
处置单位需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对处置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定期对焚烧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稳定运行。同时,要做好处理记录,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数量、处理时间、处理方式等信息,以备查阅和监管。
人员防护
从事新冠医疗废物管理的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熟悉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和处置等操作规范和流程。培训内容应包括防护知识、应急处理措施等方面,确保工作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工作人员在接触医疗废物时,要正确穿戴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口罩等防护用品,并定期更换。在操作前要对防护用品进行检查,确保其完整性和有效性。操作完成后,要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脱卸,避免二次污染。
应急管理
医疗机构和处置单位应制定完善的新冠医疗废物管理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应急响应程序等内容。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当发生医疗废物泄漏、丢失、被盗等突发事件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如设置警示标识、疏散人员、对泄漏的医疗废物进行收集和消毒处理等,防止污染扩散。同时,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情况,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监督管理
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部门应加强对新冠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增加检查频次。定期对医疗机构和处置单位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贮存和处置等环节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整改。
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并将监督检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鼓励公众对新冠医疗废物管理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