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B62∕T 2985-2019 玉米抗红叶病鉴定技术规范.docx
ICS65.020
B16
DB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2985—2019
玉米抗红叶病鉴定技术规范
2019-04-01实施2019-03-07发布
2019-04-01实施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2/T2985—2019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毒源保存与抗性鉴定圃设置 2
4接种 2
5病情调查 2
6抗性评价 3
7鉴定记载表格 4
参考文献 5
I
学兔兔www.bzfxw.com标准下载
II
DB62/T2985—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由甘肃省粮食作物栽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成、周天旺、王春明、徐生军、张翔、张新瑞、郭满库、张大为、李锦龙。
DB62/T2985—2019
学兔兔标准下载
玉米抗红叶病鉴定技术规范
1范围
种对红叶病抗性的田间人工接种鉴定和评价。
2术语和定义
2.1
抗病性
2.2
致病性
2.3
抗病性鉴定
2.4
人工接种
2.5
接种体
2.6
病情级别
2.7
病情指数
通过对植株个体发病程度(病情级别)数值的综合计算所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病情指数越低,抗性越好。
2.8
抗性评价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植物寄主对特定病虫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评价结果对应相同的病情指数。
2.9
玉米红叶病
1
2
DB62/T2985—2019
由小麦黄矮病毒-GPV(Wheatyellowdwarfvirus-GPV)和玉米黄矮病毒-RMV(Maizeyellowdwarfvirus-RMV)所引起的以玉米叶片出现红色条纹为主的病害。
3毒源保存与抗性鉴定圃设置
3.1玉米红叶病毒接种体保存
于上年秋季(9月份)在温室内盆栽玉米自交系“黄早四”,在玉米2叶1心期采集表现红叶病典型症状的玉米叶片,利用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Rondani)、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innaeus)和玉米蚜(RhopalosiphummaidisFitch)饲毒后接种于“黄早四”上,以保证毒源的稳定性。
3.2田间鉴定圃
抗性鉴定圃应设在玉米红叶病常年稳定发生的地方。
3.3鉴定设计
鉴定材料随机排列或顺序排列,每30份鉴定材料设1组已知高抗和高感材料做对照。
3.4种植要求
田间播种时间与大田生产时间相同或略晚,条播或穴播,鉴定行长5m,行距60cm,每份材料种植2行,每行留苗20株~25株。土壤肥力水平和与大田生产相同。
4接种
4.1接种时间
次年5月份在玉米4叶~5叶期进行接种,应选择天气晴朗无风的早上或者傍晚进行接种。
4.2接种方法
将200头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和玉米蚜3种蚜虫在室内混合放入直径20cm的玻璃筒(两端用纱布封口)内饥饿12h后,将大量已扩繁带有小麦黄矮病毒-GPV和玉米黄矮病毒-RMV的典型症状的玉米病叶剪成5cm~10cm的小段,放入玻璃筒内盖严饲毒24h。室外接种时先从筒中取出叶片,再用毛笔轻扫玉米叶片小段上的蚜虫,使其落于鉴定材料上,每株玉米接种饲有小麦黄矮病毒-GPV和玉米黄矮病毒-RMV的毒蚜5头~8头,接种后不再喷施杀虫剂,确保蚜虫自然生长繁殖。
4.3接种前后的田间管理
接种前后若田间干旱时应及时浇灌,保证植株健康生长。
5病情调查
5.1调查时间
田间调查,在玉米灌浆后期进行。
5.2调查方法
DB62/T2985—2019
逐株调查每份鉴定材料的发病情况,记载症状级别。
5.3病情分级
田间病情分级及相对应的描述,见表1。
表1玉米红叶病症状级别划分
病情分级
症状描述
1
全株无症状或顶部1叶~2叶片出现红叶症状,红叶面积小,仅限于叶尖、叶缘
3
顶部3叶~4叶片出现红叶症状,红叶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3以下
5
穗位以上叶片出现典型红叶症状,红叶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3
7
全株叶片出砚间叶症状,植株略矮,红叶面积古叶片面积的1/2
9
全株红叶症状显著,植株矮北贵著者果穗盛
5.4病情指数计算
通过对玉米鉴定材料群体中个体植楼发病程度的综合计算,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