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艾滋病诊疗指南.docx

发布:2025-06-06约7.78千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艾滋病诊疗指南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定义与病原学

艾滋病病毒(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为1型(HIV-1)和2型(HIV-2)。HIV-1是全球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病原,HIV-2主要在西非局部地区呈局限性流行。HIV病毒颗粒呈球形,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由两条相同的单股正链RNA、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等组成,包膜来源于宿主细胞膜,镶嵌有糖蛋白gp120和gp41。HIV具有高度变异性,这为疫苗研发和抗病毒治疗带来了挑战。

流行病学

1.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其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脑脊液、羊水和乳汁等含有大量HIV,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

-血液传播:共用针具吸毒、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以及医疗操作等均可感染。

-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分娩过程及产后哺乳将病毒传播给婴儿。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同性恋者、静脉药物依赖者、性乱者、血友病患者等。

发病机制

HIV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CD4+T淋巴细胞是其主要靶点。当HIV进入人体后,病毒表面糖蛋白gp120与CD4+T淋巴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随后在辅助受体CCR5或CXCR4的作用下进入细胞内。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HIV的RNA逆转录为DNA,新合成的双链DNA在整合酶的作用下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成为前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前病毒可被激活,转录和翻译出子代病毒RNA和蛋白质,装配成新的病毒颗粒,从宿主细胞释放,再感染其他CD4+T淋巴细胞。随着CD4+T淋巴细胞不断被破坏,数量逐渐减少,功能受损,导致免疫系统严重缺陷,从而引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临床表现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咽痛、盗汗、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一般持续1-3周后缓解。

2.无症状期: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等因素有关。虽然此期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体内HIV持续复制,免疫系统逐渐受损。

3.艾滋病期: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HIV相关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患者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另外,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机会性感染

-呼吸系统:肺孢子菌肺炎最常见,表现为发热、干咳、渐进性呼吸困难等;肺结核也是较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病情一般较重,治疗困难。

-消化系统:可由念珠菌、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引起口腔和食管炎症或溃疡,表现为吞咽疼痛和胸骨后烧灼感。肠道感染可出现慢性腹泻、消瘦等症状,病原体包括沙门菌、志贺菌、隐孢子虫等。

-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弓形虫病、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等。表现为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等症状。

-艾滋病相关肿瘤:如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卡波西肉瘤多见于皮肤和口腔黏膜,表现为紫红色或深蓝色浸润斑或结节。

实验室检查

1.HIV抗体检测:是诊断HIV感染的主要方法。初筛试验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法或免疫荧光试验等。初筛试验结果阳性后,需进行确认试验,常用免疫印迹法(WB)。

2.HIV核酸检测:包括RNA检测和DNA检测。可用于早期诊断,特别是在窗口期检测。也可用于监测抗病毒治疗效果及预测疾病进展。

3.CD4+T淋巴细胞检测:可了解患者免疫系统受损程度,对于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一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4.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病原体检查等,以评估病情,发现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例如,对于怀疑肺孢子菌肺炎的患者,可进行痰涂片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对于怀疑隐球菌脑膜炎的患者,可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检查。

诊断标准

1.急性期:患者近期有流行病学史,出现发热等急性期临床表现,结合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HIV核酸检测阳性等情况可诊断。

2.无症状期:有流行病学史,HIV抗体阳性;或仅HIV抗体阳性,且CD4+T淋巴细胞数正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也可诊断。

3.艾滋病期:有流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