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影像设备临床使用管理与质量控制规范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PETCT).docx
医用影像设备临床使用管理与质量控制规范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PETCT)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具备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功能的医用影像设备(PET-CT)的临床使用管理与质量控制,旨在确保其安全、有效使用以及影像质量符合要求。
二、管理部门职责
1.医院管理部门
应建立和完善PET-CT的管理制度,制定设备采购、安装、使用、维护、报废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设立专门的设备管理委员会或小组,定期对PET-CT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决策。
2.医学工程部门
负责PET-CT的采购论证、安装调试、日常维护、定期校准和性能检测。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技术参数、使用情况、维护维修记录等信息。制定设备的维护计划,按照计划进行预防性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放射科
开展临床检查工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要求。对检查患者进行严格管理,包括检查前的准备、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查过程中的配合指导等。负责对图像进行诊断和报告,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核医学科
负责放射性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按照相关规定制备、储存和使用放射性药物,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对使用放射性药物的患者进行剂量监测和辐射防护指导。
三、人员要求
1.操作人员
应具备医学影像学、核医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熟悉PET-CT的操作原理和操作流程。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操作资格证书,熟练掌握设备的日常操作和故障排除技能。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2.影像诊断医师
应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基础,经过系统的核医学诊断培训。熟悉PET-CT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和诊断标准,能够准确解读PET-CT图像,出具科学、准确的诊断报告。
3.物理师
具备物理学相关专业知识,熟悉核物理学、辐射剂量学等知识。负责制定PET-CT的质量控制方案,定期对设备进行物理性能检测和评估。对设备的辐射防护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
四、临床使用管理
1.检查申请与预约
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PET-CT检查的适应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诊断需要合理开具检查申请单。申请单应详细填写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诊断、检查部位等内容。预约人员应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患者的病情安排合理的检查时间,并告知患者检查前的注意事项。
2.检查前准备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是否怀孕等情况。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过程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签署知情同意书。指导患者进行检查前的准备,如禁食、控制血糖等。根据检查部位的不同,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确保检查的准确性。
3.放射性药物管理
放射性药物的制备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药物的质量和放射性活度符合要求。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检查部位,准确计算放射性药物的用量,并进行正确的注射。注射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4.检查过程管理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设备的操作,确保图像采集的质量。在检查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确保患者的安全和配合。采集图像后,应及时对图像进行初步质量评估,如有问题应及时重新采集。
5.图像诊断与报告
影像诊断医师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对PET-CT图像进行诊断,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出具准确、规范的诊断报告。诊断报告应包括检查部位、检查方法、图像表现、诊断意见等内容,并由诊断医师签字确认。
6.资料存储与管理
应建立完善的PET-CT图像和检查报告的存储系统,采用数字化存储方式,确保资料的安全和可追溯性。定期对存储的资料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按照相关规定对患者的隐私信息进行保护。
五、质量控制
1.日常质量控制
每日开机后,应对设备进行基本的性能检查,如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探测器的计数率等。对放射性药物的活度计进行校准,确保放射性药物剂量的准确性。定期对图像的均匀性、空间分辨率等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2.定期质量控制
每月应对PET-CT的图像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图像的对比度、噪声等指标。每季度对设备的断层均匀性、灵敏度等物理性能进行检测。每年应邀请专业的检测机构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性能检测和校准。
3.质量控制记录
应对每次质量控制检测的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检测时间、检测项目、检测结果等信息。建立质量控制档案,对质量控制记录进行长期保存,以便对设备的性能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估。
六、辐射安全管理
1.辐射防护措施
应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在PET-CT检查室和机房周围设置辐射防护设施,如铅门、铅屏风等,减少辐射外泄。为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