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腕管综合征针刀临床诊疗指南.docx

发布:2025-06-09约6.94千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腕管综合征针刀临床诊疗指南

一、概述

腕管综合征(CarpalTunnelSyndrome,CTS)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遭到挤压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针刀治疗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在腕管综合征的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

二、诊断

临床表现

1.症状

-手部麻木:常为双侧性,但一般以一侧为重。患者常诉说夜间或清晨手部麻木或烧灼样痛而致醒,活动手腕后症状可减轻。

-感觉减退:主要是拇指、示指、中指感觉减退或异常,有的患者可出现手指刺痛、蚁行感。

-大鱼际肌力减弱:表现为拇指对掌、对指无力,严重者可出现大鱼际肌萎缩。

2.体征

-Tinel征:轻叩腕部正中神经部位,手部桡侧3个半手指可出现麻木或刺痛感,为阳性。

-Phalen试验:屈腕90°,持续1分钟,手部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或刺痛加重为阳性。

-止血带试验:将血压计袖带置于上臂,充气至收缩压以上,维持1-2分钟,若引起或加重手部麻木、刺痛等症状为阳性。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一般主要用于排除腕部的骨折、脱位、关节炎等病变。如腕关节正侧位片,可观察腕骨形态、关节间隙等情况。

2.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腕管内正中神经的形态、结构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如正中神经有无增粗、受压部位及程度等。

3.肌电图检查:可协助判断正中神经损伤的程度和部位。表现为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等。

诊断标准

参照相关权威标准,结合患者有手部麻木、感觉减退等典型症状,Tinel征、Phalen试验阳性,以及肌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可做出诊断。具体诊断要点如下:

1.有手部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刺痛或感觉减退等症状。

2.Tinel征和(或)Phalen试验阳性。

3.肌电图检查显示正中神经损伤表现。

4.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手部麻木等症状的疾病,如颈椎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等。

三、针刀治疗

治疗原则

依据腕管综合征的病理机制,通过针刀松解腕管内粘连、瘢痕组织,减轻正中神经的受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

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排除针刀治疗禁忌证。

2.签署知情同意书: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针刀治疗的目的、方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物品准备:准备合适型号的针刀、消毒用品(如碘伏、酒精等)、无菌手套、敷料等。

4.体位: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患侧上肢自然伸直置于治疗台上,腕关节背伸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

定点

1.腕掌侧压痛点:在腕掌侧找到明显的压痛部位,多位于腕横纹中点稍偏桡侧,此为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的常见部位,作为针刀进针点之一。

2.腕横韧带附着点:在腕横韧带尺侧和桡侧的附着点处定点,此处通常存在粘连和紧张,可作为松解的靶点。

消毒与麻醉

1.消毒:常规消毒治疗部位皮肤,铺无菌巾。

2.麻醉: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用利多卡因在进针点处进行皮下浸润麻醉。

针刀操作

1.第1支针刀松解腕横韧带:将针刀垂直刺入腕横韧带表面,当刀下有坚韧感时,说明针刀已到达腕横韧带。先纵行疏通剥离,再横行铲剥,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和血管。一般切割2-3刀,以有松动感为宜。

2.第2支针刀处理腕横韧带附着点:在腕横韧带尺侧或桡侧附着点进针,针刀达骨面后,沿骨面进行铲剥,以松解附着点处的粘连和瘢痕组织。

术后处理

1.出针后,用无菌棉球压迫针孔片刻,观察有无出血。

2.用创可贴或无菌敷料覆盖针孔。

3.嘱咐患者术后24小时内保持针孔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

4.术后可适当进行握拳、伸展手指等活动,但避免过度用力和腕关节过度屈伸。

四、术后康复与护理

康复训练

1.早期(术后1-2周):进行手指的被动活动,如轻轻屈伸手指、对掌、对指等动作,每次10-15分钟,每日3-4次,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

2.中期(术后2-4周):逐渐增加手指的主动活动,如握力训练,可使用握力器进行练习,从较小的阻力开始,逐渐增加强度,每次练习15-20分钟,每日3-4次。

3.后期(术后4周以后):进行腕关节的活动训练,如腕关节屈伸、旋转等动作,同时可进行一些手部的精细动作训练,如捡拾小物品、写字等,以恢复手部的功能和协调性。

护理要点

1.观察手部肿胀情况:术后可能会出现手部轻度肿胀,一般在数天内可逐渐消退。若肿胀明显或伴有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2.注意休息:术后避免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