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IgM和IgG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程序.docx
血浆IgM和IgG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程序
一、样本采集与处理
1.样本采集
使用无菌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成人通常采血量为3-5ml,儿童根据年龄和病情适当调整,一般不少于1ml。采血过程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样本污染。采血后将血液标本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液凝固。
2.样本处理
将采集好的血液标本室温放置30-60分钟,待血液自然凝固。然后以3000r/min离心10-15分钟,分离出血浆。分离后的血浆应尽快用于检测,如不能及时检测,可将血浆转移至无菌的离心管中,-20℃保存,保存时间不宜超过1个月。如需长期保存,可置于-80℃冰箱。
二、试剂准备
1.从冰箱中取出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包括磁微粒混悬液、酶结合物、发光底物A液和B液、校准品、质控品等,放置在室温平衡30分钟。
2.检查试剂的有效期和外观,如有试剂过期、变质、变色、混浊等现象,不得使用。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进行试剂的复溶和稀释,例如校准品和质控品需用指定的稀释液进行复溶,轻轻颠倒混匀,避免产生气泡。
三、仪器准备
1.打开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仪,预热30分钟,使仪器达到稳定的工作状态。
2.检查仪器的管路是否通畅,清洗液和废液瓶的液位是否合适,如有需要,及时添加清洗液或倒掉废液。对仪器进行自动校准和性能验证,按照仪器操作手册的步骤进行操作,确保仪器各项参数符合检测要求。
四、检测操作步骤
1.编号:将样本、校准品和质控品分别对应排序并编号,记录好样本信息和对应的检测管编号。
2.加样:使用加样器准确吸取50μl血浆样本,加入到相应编号的检测管中。按照相同的方法依次加入校准品和质控品,每加完一个样本或试剂后,更换加样枪头,避免交叉污染。
3.加磁微粒混悬液:使用移液管向每个检测管中加入100μl磁微粒混悬液,磁微粒表面包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原,能与血浆中的IgM和IgG抗体特异性结合。加入后轻轻振荡混匀,使样本和磁微粒充分接触。
4.孵育:将检测管放入孵育器中,在37℃孵育30分钟,使磁微粒与抗体充分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孵育过程中保持孵育器的温度恒定。
5.清洗:孵育完成后,将检测管放置在磁粒分离架上,静置2-3分钟,使磁微粒吸附在管壁上。然后吸弃上清液,使用清洗液冲洗检测管3-4次,每次清洗后都要吸净清洗液,以去除未结合的物质。
6.加酶结合物:向每个检测管中加入100μl酶结合物,酶结合物是标记有酶(通常为碱性磷酸酶)的抗人IgM和IgG抗体,能与免疫复合物中的抗体结合。加入后轻轻振荡混匀,再次放入37℃孵育器中孵育30分钟。
7.再次清洗:孵育结束后,重复清洗步骤,以去除未结合的酶结合物。
8.加发光底物:向每个检测管中依次加入50μl发光底物A液和50μl发光底物B液,发光底物在酶的催化下会产生化学发光反应。加入后立即将检测管放入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仪中进行检测。
五、结果判读
1.校准曲线制备
使用校准品进行检测,将校准品的浓度和对应的发光强度值输入到仪器软件中,仪器自动绘制校准曲线。校准曲线应符合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线性相关系数通常应≥0.99。
2.样本检测结果计算
仪器根据校准曲线自动计算出样本中IgM和IgG抗体的浓度值。检测结果以浓度值或单位表示,同时给出阴阳性判定结果。一般来说,当样本中IgM或IgG抗体浓度高于试剂盒设定的临界值时,判定为阳性;低于临界值时,判定为阴性。
3.结果审核
检测人员在审核检测结果时,首先要查看质控品的检测结果是否在允许的范围内。如果质控品结果失控,应查找原因,如试剂是否异常、操作是否规范、仪器是否故障等,重新进行检测。对于阳性样本,应进行重复检测确认,并做好记录。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六、质量控制
1.每批次检测都应同时进行室内质控,使用至少两个不同浓度水平的质控品(如正常水平和临界水平)。质控品应定期从正规渠道购买,按照说明书要求保存和使用。
2.绘制质控图,将每次质控品的检测结果记录在质控图上,观察质控值的变化趋势。如果质控值连续超出±2s范围或出现明显的漂移、趋势变化,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重新校准仪器、更换试剂等。
3.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定期将检测样本送至权威机构进行比对,与其他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评价本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检测后处理
1.检测完毕后,将剩余的试剂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妥善保存。已使用过的校准品、质控品、样本等废弃物,应按照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一般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后高压灭菌处理。
2.对仪器进行清洗和维护,按照仪器操作手册的步骤进行关机操作。关闭仪器电源后,做好仪器的清洁工作,擦拭仪器表面,清理管路中的残留液体,防止管路堵塞。
血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