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规范.docx
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规范
适用范围和基本定义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慢性肾脏病的早期筛查工作。慢性肾脏病(CK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3个月,伴或不伴有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表现为肾脏病理检查异常或肾损伤(包括血、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或GFR60ml/min/1.73m2≥3个月,有或无肾脏损伤证据。
筛查对象
具有以下任何一项危险因素的人群均应进行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
-年龄≥40岁。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会逐渐生理性减退,发生CKD的风险增加。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肾小球内压力升高,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从而引发肾脏病变。
-Ⅱ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可引起肾脏微血管病变,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血脂异常患者。脂质代谢紊乱会促进肾脏局部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肾脏细胞。
-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盐结晶可沉积在肾脏组织,引起肾小管间质损伤和尿路结石。
-肥胖人群。肥胖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肾脏负担加重,如胰岛素抵抗、脂联素分泌异常等。
-有心血管疾病史,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和CKD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相互影响。
-有家族性肾脏病遗传史。某些遗传性肾脏病,如多囊肾、遗传性肾炎等,具有家族聚集性。
-长期应用可能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这些药物可能直接损伤肾小管和间质。
-有急性肾损伤病史。急性肾损伤后肾脏结构和功能可能无法完全恢复,增加了慢性肾脏病的发生风险。
筛查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个人病史,包括是否患过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疾病,以及患病的时间、治疗情况和病情控制情况。
-了解家族史,重点询问家族中是否有肾脏病患者,以及具体的肾脏病类型。
-询问用药史,记录患者使用过的可能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包括用药名称、剂量、疗程等。
-了解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运动量等。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伤肾脏血管,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高盐饮食可加重肾脏负担。
2.体格检查
-测量血压,采用符合计量标准的血压计,规范测量肱动脉血压,至少测量3次,取平均值。血压异常升高是肾脏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CKD的常见临床表现。
-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判断是否肥胖。肥胖与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检查有无水肿,观察眼睑、下肢等部位,判断水肿的程度和性质。水肿是肾脏疾病常见的体征之一,可由水钠潴留、蛋白尿等原因引起。
-听诊心率、心律及心脏杂音,评估心脏功能。心血管疾病与CKD相互关联,心脏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
3.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
-尿常规:检测尿蛋白、尿潜血、尿白细胞等。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和试纸条,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检测。尿蛋白阳性提示肾脏滤过功能受损,尿潜血阳性可能提示肾脏或泌尿系统的出血性病变,尿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
-尿微量白蛋白:是早期肾脏损伤的敏感指标,收集晨尿或随机尿,检测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UACR)。正常参考值一般30mg/g,30-300mg/g为微量白蛋白尿,提示早期肾脏损伤,常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伤等。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留取24小时尿液测定,正常参考值20μg/min。UAER对于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意义。
-血生化检查
-血清肌酐(Scr):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常用指标,但在肾脏早期损伤时可能正常。采用苦味酸法或酶法进行检测,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确定相应的参考值范围。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可采用MDRD公式(简化MDRD公式:eGFR=186×Scr(mg/dl)-1.154×年龄-0.203×(女性×0.742))或CKD-EPI公式进行计算。eGFR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对于评估肾脏功能状态和CKD的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血尿素氮(BUN):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单独检测BUN对于判断肾脏功能的准确性不如eGFR和Scr,通常与其他指标结合使用。
-血尿酸:采用尿酸酶法检测,正常参考值男性为150-416μmol/L,女性为89-357μmol/L。高尿酸血症可引起痛风和肾脏损害,定期检测血尿酸有助于早期发现和防治相关疾病。
-血脂: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高脂血症可促进肾脏动脉粥样硬化和肾小球硬化,是CKD的危险因素之一。
-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必要时进行免疫学检查(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病毒学检查(如乙肝、丙肝病毒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