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pptx

发布:2025-06-08约3.36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抗菌药物应用基础理论

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分级管理制度

微生物检测应用

多学科协作模式

持续质量改进

01

抗菌药物应用基础理论

PART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失去保护而被杀死。

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等抗菌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菌无法生长繁殖。

药物作用机制分类

抑制细菌DNA合成

喹诺酮类、利福平等抗菌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DNA的合成,使细菌无法复制和分裂。

干扰细菌代谢过程

磺胺类、甲氧苄啶等抗菌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使细菌无法生存。

药代动力学特点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不同抗菌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方式和程度不同,有的药物口服后能被迅速吸收,有的则需要注射才能发挥药效。

抗菌药物在人体内分布不均,不同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差异很大,因此,需要根据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在人体内会发生代谢,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不同药物的代谢途径和速度不同。

抗菌药物主要通过肾脏、肝脏和肠道等途径排出体外,不同药物的排泄速度和途径也有所不同。

细菌能产生灭活酶,使抗菌药物失去活性,这是细菌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细菌产生灭活酶

细菌核糖体是抗菌药物的作用靶点,细菌核糖体结构发生改变,使抗菌药物无法与其结合,从而产生耐药性。

细菌核糖体结构改变

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抗菌药物难以进入细菌细胞内发挥作用。

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01

03

02

细菌耐药性原理

细菌DNA的改变也能导致耐药性,这种耐药性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下一代细菌。

细菌DNA的改变

04

02

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PART

适应症明确原则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适应症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细菌感染或真菌感染时方可使用抗菌药物。

排除病毒感染

预防性用药

对于病毒感染,抗菌药物无效,应避免使用。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手术前后、器官移植后等,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但需严格控制用药指征和用药时间。

1

2

3

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年龄、性别、免疫功能等因素,推测可能的病原菌种类,并选择对其敏感的抗菌药物。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择最敏感的抗菌药物。

选择具有较好药代动力学特性的抗菌药物,如血药浓度高、半衰期长、组织分布广等。

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选择经济、合理的抗菌药物,减轻患者负担。

药物选择依据

病原菌种类

药物敏感性

药物动力学特点

药物经济学

剂量与疗程规范

剂量

用药频次

疗程

剂量调整

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计算合理的给药剂量,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根据药物半衰期、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用药频次,确保药物在体内保持有效浓度。

根据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及患者临床情况,确定合理的疗程,避免过短或过长。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适时调整剂量,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03

分级管理制度

PART

三级管理体系

临床医生抗菌药物使用责任人

负责具体病人抗菌药物的选择、使用、观察和评估,确保用药的合理性。

03

由科室主任、临床医生和药师组成,负责本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计划。

02

临床科室抗菌药物管理小组

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

负责全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和目录,监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01

处方权限划分

初级职称医生

只能开具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并在高年资医生或上级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级职称医生

可开具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并在病历中记录用药指征、剂量、疗程等信息。

高级职称医生

具有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但需经过严格的审核和培训,并在病历中详细记录用药指征、剂量、疗程等信息。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会诊制度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只有在病情需要且其他药物无效时才能使用,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前需进行会诊,由至少两名高级职称医生共同讨论决定,并在病历中记录会诊意见。

特殊使用级管控

审批程序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前需填写申请单,由科室主任审核同意后,交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后才能使用。

用药监测

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包括用药指征、剂量、疗程等,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04

微生物检测应用

PART

病原学诊断方法

样品采集

分离培养

鉴定与分型

血清学检测

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和感染部位,采集合适的样本,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粪便等。

将样本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以获得纯菌落。

通过形态学、生化反应、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病原微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