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pdf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我院大学生公共必修课。本门课程主要任务是:宣传普及心
理保健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重要意义。指导大学生树立心理保健意识,
认识心理活动规律与自身个性特点,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学会化解心理困扰;
指导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求职择业、人格发展、情绪调节
和挫折应对等方面困惑,化解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和危机事件发生,促进健康成长;指导
大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悦纳自我,增强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压力管理
能力、学习发展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科学规划自己未来和
人生.引导他们拥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人生态度,学会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训练坚强意
志,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全面成才。
二()课程设计思路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传授,心理活动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训练等,
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综合课程。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
能力。
2、课程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尊重学生主沐性,充分调动
学生参与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避免单向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
二、课程目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中关键能力。具体表述如下: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
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
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
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自主意识,了解自身心理
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
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
生活状态。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
1、课程总计8学时,其中:理论2学时;活动体验6学时.建议学时分配表如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课时分配一览表
序教学内容学时备注
1心理健康为你的大学生活保驾护航2理论讲座
2成长路上你我他相(识活动)2主题活动
3我的大学我做主适(应活动)2主题活动
4学会学习成就自己2主题活动
5总计8
2、教学要求:
(1)心理健康为你的大学生活保驾护航(2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