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乳腺超声疾病诊断要点.pptx

发布:2025-06-09约3.19千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乳腺超声疾病诊断要点

演讲人:XXX

日期:

1

2

3

常见疾病超声特征

超声检查技术规范

乳腺超声基础理论

目录

4

5

6

报告撰写与临床沟通

特殊病例处理策略

良恶性鉴别诊断

目录

01

乳腺超声基础理论

乳腺解剖与生理特征

乳腺位置与形态

乳腺生理变化

乳腺组织结构

乳腺疾病类型

乳腺位于皮下浅筋膜浅层与深层之间,通常呈半球形,有输乳管开口于乳头。

乳腺由腺体、导管、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腺体与导管在乳头处汇聚成输乳管。

受内分泌影响,乳腺在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和绝经期等生理阶段会发生变化。

乳腺疾病包括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炎、乳腺纤维瘤和乳腺癌等。

超声成像基本原理

超声波的产生

超声波是由探头中的压电晶体在交变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机械振动波。

02

04

03

01

超声图像的形成

探头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经过信号处理和图像重建,形成超声图像。

超声波的传播与反射

超声波在人体组织内传播时,遇到不同声阻抗的界面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

超声图像的特点

超声图像具有实时性、无创性、无辐射性和高分辨率等优点。

检查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禁忌证

检查前准备

检查注意事项

乳腺超声适用于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炎、乳腺纤维瘤和乳腺癌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乳腺超声一般无绝对禁忌证,但对于皮肤破损、感染、严重胸壁畸形等情况应谨慎检查。

检查前需保持乳房清洁,避免使用影响皮肤透声的物质,如粉剂、油脂等。

检查时需充分暴露乳房,配合医生的指令进行体位改变和呼吸配合,以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

02

超声检查技术规范

设备参数设置标准

探头选择

高频线阵探头,频率通常设置为7.5-18MHz,适用于浅表器官和组织的检查。

01

聚焦

适当调整焦距,以提高图像分辨率和穿透力,确保病灶的清晰显示。

02

增益

根据深度调节增益,保持图像亮度适中,避免过曝或欠曝。

03

谐波技术

可开启二次谐波或三次谐波,以减少伪像和噪声,提高图像质量。

04

扫查切面与操作流程

扫查切面

探头移动

操作流程

实时观察

根据需要检查的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合适的扫查切面,如横切、纵切、斜切等。

先进行全面扫查,再对重点区域进行细致扫查,注意扫查的顺序和连续性,避免遗漏。

通过平移、旋转、倾斜等手法,使探头与皮肤保持适宜的角度和接触面,获取更多信息。

在扫查过程中,要实时观察图像变化,及时调整参数和扫查角度,确保图像的最佳效果。

患者体位

图像优化

根据检查部位和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如仰卧、侧卧、俯卧等,使病变部位充分暴露。

通过调整探头位置、角度、加压等方式,优化图像质量,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患者体位与图像优化

呼吸配合

在检查过程中,指导患者配合呼吸,以减少呼吸运动对图像的影响,特别是在肝脏、胆囊等部位的检查中尤为重要。

肌肉放松

指导患者放松肌肉,避免因为肌肉紧张而产生的伪像和干扰,有助于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诊断准确性。

03

常见疾病超声特征

乳腺囊肿诊断标准

边界清晰

囊壁薄而光滑

后方回声增强

无血流信号

乳腺囊肿在超声图像上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

囊肿的囊壁一般比较薄,且囊壁光滑,囊内液体透声性好。

由于囊肿内部是液体,超声波在穿过囊肿时会产生后方回声增强的现象。

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上,乳腺囊肿内部通常无血流信号或仅见少许点状血流。

乳腺纤维腺瘤在超声图像上通常表现为形态规则的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

纤维腺瘤的边界通常比较清晰,有包膜回声,且包膜光滑。

纤维腺瘤内部回声通常比较均匀,有时可见粗大的点状回声。

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上,纤维腺瘤内部血流信号通常较少。

乳腺纤维腺瘤鉴别要点

形态规则

边界清晰有包膜

内部回声均匀

血流信号少

乳腺癌典型声像图表现

形态不规则

钙化灶

内部回声不均匀

血流信号丰富

乳腺癌在超声图像上通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肿块,边界不清晰,呈蟹足样或锯齿状。

乳腺癌内部回声通常不均匀,可见低回声、高回声或混合回声。

在超声图像上,乳腺癌内部可见点状、簇状或团块状钙化灶。

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上,乳腺癌内部血流信号通常比较丰富,可见穿入性或分支状血流。

04

良恶性鉴别诊断

病灶形态

良性病灶多呈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晰;恶性病灶多呈不规则形,边界模糊或成角。

病灶边界

良性病灶边界清晰,有包膜回声;恶性病灶边界模糊,无包膜回声。

病灶内部回声

良性病灶内部回声均匀;恶性病灶内部回声不均匀,可出现点状强回声或钙化。

后方回声

良性病灶后方回声增强或不变;恶性病灶后方回声衰减。

形态学评估指标

血流动力学分析

血流丰富程度

良性病灶血流多为0-Ⅰ级,恶性病灶血流多为Ⅱ-Ⅲ级。

01

血流分布

良性病灶血流多呈规则分布,围绕病灶周围;恶性病灶血流多呈不规则分布,内部穿支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