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供应链管理概述课件.ppt

发布:2025-06-08约2.57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供應鏈管理概述第一節供應鏈概述一、供應鏈的概念二、供應鏈的特徵三、供應鏈的類型一、供應鏈的概念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資訊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採購原料開始,製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後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供應鏈結構模型如圖1-1所示。圖1-1供應鏈結構模型二、供應鏈的特徵(1)供應鏈的動態性(2)供應鏈要面向用戶需求(3)供應鏈的交叉性(4)供應鏈的複雜性三、供應鏈的類型(1)企業內部供應鏈和企業外部供應鏈(2)穩定的供應鏈和動態的供應鏈(3)平衡的供應鏈和傾斜的供應鏈(4)有效性供應鏈和反應性供應鏈(5)高效率供應鏈、快速反應供應鏈和創新供應鏈第二節供應鏈管理的產生和發展一、供應鏈管理思想產生的背景二、供應鏈管理思想的產生和發展一、供應鏈管理思想產生的背景1.全球經濟一體化縱觀整個世界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全球一體化的程度越來越高,跨國經營越來越普遍。就製造業而言,產品的設計可能在日本,而原材料的採購可能在中國或者巴西,零部件的生產可能在印尼等地,然後在中國組裝,最後銷往世界各地。2.橫向產業模式的發展革命性的模式變革正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緩慢進行,逐漸使人們意識到,今天已經幾乎不可能由一家龐大的企業控制著從供應鏈的源頭到產品分銷的所有環節,而是在每個環節,都有一些企業佔據著核心優勢,並通過橫向發展擴大這種優勢地位,集中資源發展這種優勢能力。3.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企業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全球範圍內面對競爭、獲取市場和尋找資源。在消費者主導的買方市場上,企業生存和發展不再完全取決於內部的管理,而取決於消費者。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使得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產品生命週期不斷縮短,從而要求整個供應鏈的交貨週期越短越好,應變能力越強越好。同時資訊技術和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也促進了供應鏈管理的產生,給供應鏈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4.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向專業化和建立核心能力方向發展。企業通過尋找低成本、高質量的供應商來獲取外部資源,而不是發展自身的資源供給部門,因而管理整個供應網路和提高整體效益變得十分關鍵。人們開始認識到,與供應鏈上其他企業相處時,若其他企業成功,自身也能獲益。二、供應鏈管理思想的產生和發展1.階段1:20世紀80年代之前在20世紀60年代,製造商強調大規模生產的運營戰略,即大規模生產以降低單位生產成本。2.階段2: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20世紀80年代後,全球競爭加劇,一些大型跨國企業面對市場競爭只有通過提供低成本、高質量、可靠的產品和更加柔性的設計來保持領先地位。3.階段3:20世紀90年代以後在20世紀90年代前期,供應鏈擴展為由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和客戶組成的整體價值鏈,採購和供應的效率要求更多地考慮成本與品質間的協調。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供應鏈管理思想強調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強調與盡可能少的供應商合作,並且對合作夥伴的選擇是分步驟的、考慮多種因素的綜合評價過程,並保證合作的有效性。4.階段4:21世紀21世紀的競爭不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通過一體化管理,可以在整個行業中建立一個環環相扣的供應鏈,使多個企業能在一個整體的管理下實現協作經營和協調運作,把企業的分散計畫納入整個供應鏈的計畫中,實現資源和資訊共用,從而大大增強了該供應鏈在大市場環境中的整體優勢,同時也使每個企業均可實現以最小的個別成本和轉換成本來獲得成本優勢。第三節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和內涵一、供應鏈管理的概念二、供應鏈管理的目標三、供應鏈管理的運行機制四、供應鏈管理的原則五、實施供應鏈管理的決策分析一、供應鏈管理的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GB/T18354-2001)對供應鏈管理的定義是:利用電腦網絡技術全面規劃供應鏈中的商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等,並進行計畫、組織、協調與控制等。這一定義的具體含義如下。①供應鏈管理的範圍包括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客戶的客戶所構成的網鏈結構及所涉及的資源範疇;②供應鏈管理的目的是追求整個系統的效率和費用的有效性,使系統收益最大、總成本最低;③供應鏈管理是圍繞網鏈的各主體、設施資源、功能服務的一體化與集成管理,資源的有效利用、資源整合將貫穿於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