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癌疾病护理.doc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tntpitheialneoplasiaCIN)是与子宫颈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的病变,它反应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较常发生于25--35岁女性。CIN有两种不同的结局:一是病变自然消退,较少发展为没润癌:二是具有癌变潜能,可能发展为浸润癌。
[概述]
(-)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CIN与性生活过早(16岁)、HPV(人乳头爱病毒)感染、性传播疾病、吸烟、经济状况低下、口服避孕药及免疫抑制有关。
HPV是非常常见的性传播病毒,分型多,但大部分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无关、属低危型。低危型HPV感染在有性生活的男性及女性中均很常见,但大部分都是暂时的,一般两年内可自然消失。只有少数女性会有持续性的高危型HPV感染,其中更少部分会继续发展成CIN和子宫颈癌。HPV16和HPV18属最常见的高危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0%的子宫颈癌和这两种亚型有关。一种或多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鳞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二)发病机制
子宫颈上皮由子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和子宫颈管柱状上皮共同组成,两者交接部位于子宫颈外口,称为原始鳞-柱状交接部或鳞-柱交接部。此交接部并非固定不变,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可以改变交接部的范围。这种随着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而移位的鳞-柱状交接部称为生理性鳞-柱交接部,在原始鳞-柱状交接部和生理性鳞-柱状交接部之间所形成的区域,称为移行带区(也称转化区)。
子宫颈的移行带区是子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在移行带形成的过程中,子宫颈上皮化生过度活跃,在病毒或精液蛋白及其他致癌物质的刺激下,即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细胞分化不良、细胞核异常、排列紊乱、有丝分裂增加,最终形成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组与子宫颈癌密切相关的癌前期病变的统称,随着CIN的继续发展,有以下不同结局:①病变自然消退(或逆转);②病情稳定(持续不变);③病变发展(或癌变),突破上皮下基底膜,浸润间质,形成浸润癌。
(三)病理及分级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分为3级):
I级:即轻度异型(“异型”又称“不典型增生”)。上皮下1/3层细胞核增大,核质比例略微增大,
核染色稍加深,核分裂象少,细胞极性正常。
II级:即中度异型。上皮下1/3~2/3层细胞核明显增大,核质比例增大,核深染,核分裂象较多,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细胞极性尚存在。
III级:即重度异型和原位癌。病变细胞几乎或全部占据上皮全层,细胞核异常增大,核形不规则,核质比例明显增大,染色较深,核分裂象增多,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拥挤,极性消失。原位癌的基本特点是癌细胞仅局限于上皮内,基底膜完整,无间质浸润。
[护理评估]
1、健康史几乎所有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发生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可能,故在询问患者时要注意了解患者的不良生育史、性生活史,吸烟史、性病史以及是否应用避孕药,同时应详细记录既往妇科检查阳性发现、子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情况及治疗经过。
2.身体状况患者常无自觉症状,偶有阴道分泌物增多,伴或不伴异味。亦可在性交后或妇科检查后出现接触性出现。妇科检查:子宫颈表面可光滑,或见子宫颈柱状上皮异位表现,或见局部红斑、白色上皮,但未见明显病灶。
3.心理-社会支持状况由于对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缺乏了解,故几乎所有女性在接到检查报告时都会出现紧张、恐惧的心理,并往往认为自已患有“子官颈癌”。其家庭成员也会出现担忧、悲哀的心理表现。
4.辅助检查
(1)子宫颈细胞学检查: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受和早期宫颈癌筛查的基本方法。相对于HPVDNA检查,特异性高而敏感性小。可选用传统巴氏图片或液基细胞学监测。报告形式主要有巴氏分类法片和TBS分类系统。近年来更推荐应用TBS分类系统,婚后及有性生活的女性均应常规做子宫颈刮片细胞学监查,并每1~2年定期复查。我国过去对子宫颈细胞学检查采用巴氏5级分类法,虽然巴氏分级方法简单,但其各级之间的区别没有严格客观的标准,,也无法客观地反映癌前病变。目前国外普遍采用TBS分类系统(TBS诊断内容包括四部分:①对涂片的满意程度:②良性细胞改变:③上皮细胞的异常改变4:雌激素水平评估:)国内正在推广使用。
(2)高化HPVDNA检测:目前国内外已将高危型HIPVDNA检测作为常规的宫颈癌筛查手段,可与细胞学检查联合用于宫颈癌的筛查。相对于宫颈细胞学检查,敏感性高而特异性小。TBS细胞学分类若为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IS)者,可进行此检查。若检测为阳性,进行阴道镜检查:若检测为阴性,12个月后进行子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
(3)阴道镜检查:若细胞学巴氏分类III级及III级以上者或TB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或以上者,需做阴道镜检查。
(4)子宫颈活组织检查:为确诊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最可靠方法。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