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生理技术的校园景观恢复性效能测度及影响研究.pdf
摘要
摘要
近年来城市高速发展和社会竞争加剧,心理承载压力过大已经逐渐成为普
遍社会现象。其中大学生压力以及脑疲劳问题成为关注焦点,长期的心理压力
过大不仅会降低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工作效率,还会导致各种心理和身体疾病,
而高校校园是师生缓解精神压力、恢复“定向注意力”消耗、消除消极情绪的
重要场所。当前校园景观的国内外研究大多关注校园功能性需求的满足层面,
较少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恢复需求,且大多数停留在对环境恢复性的主观
感知层面,缺乏物质环境与个体生理心理双重恢复的关系探究。校园景观与心
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关注点逐渐由中宏观环境类型层面转向微观的空间感知与环
境要素特征层面,但多数为单一景观要素的恢复效能探讨,本研究希望能从多
层级多维度来认知影响个体恢复的景观因素,运用新兴神经城市主义系列方法
来解读校园整体特质、各类型环境及其典型微空间与个体心理生理健康之间的
关系,追溯影响压力恢复效能的各类景观要素特征,对有效支持大学生生理心
理双重恢复的空间环境特质进行综合解析与讨论,提出相关规划设计建议。
本文首先通过前期问卷调研了解大学生日常压力与疲劳状态及其疏解方式,
以及校园各景观特征影响感知压力恢复的基本情况。进而,通过实地步行实验
方式,利用生物传感技术实时捕捉观察受试者的生理心理反应,辅助传统心理
感受方法,并配合时空轨迹来获取大学生在不同类型校园景观中的压力及注意
力恢复数据,并使用头戴式运动相机和眼动仪同步采集校园景观相关数据。继
而,了解学生处于户外环境的整体恢复效能概况,并对比分析四类校园景观的
整体恢复效能的差异,归纳不同恢复性级别的典型微空间并对比其压力恢复效
能差异。在校园微空间景观层面,本文呈现各视觉景观要素特征与即时生理压
力恢复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两者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寻影响学生生
理压力恢复的视觉景观要素,并利用眼动注视、事件回溯和心理叙事三方面来
验证相应结论,同时,归纳总结出影响心理压力恢复的三类非视觉景观特征和
三个层面的空间活动事件。最后,综合解析上述结论,基于校园景观特征对大
学生恢复效能的支持机制探讨,从构建体感舒适的日常出行环境、营造动态魅
力的空间节点、建设心理远离的校园微型空间三个方面,提出校园高恢复性环
境营造策略,并建构相应的校园恢复性环境模式,并对具体环境节点进行改造。
关键词:整体恢复效能;即时压力恢复;校园景观;神经生理技术
-I-
Abstract
Abstract
Inrecentyears,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itiesandtheintensificationof
socialcompetition,anxietyandexcessivepressurehavegraduallybecomecommon
socialphenomena.Amongthem,theproblemsofanxiety,depression,andbrain
fatigueamongcollegestudentshavebecomethefocusofattention.Prolonged
excessivepsychologicalpressurenotonlyreducesthecognitivelevelandwork
efficiencyofcollegestudents,butalsoleadstovariouspsychologicalandphysical
illnesses.Thecampusisanimportantplaceforteachersandstudentstorelievemental
pressure,recoverdirectedattentionconsumption,andeliminatenegativeemotions.